|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1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3-29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41页 |
| 第二章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及其过程 | 第41-67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 ·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的“首发地”和区域性特征 | 第44-47页 |
|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夏季风建立的高低空环流特征及过程 | 第47-51页 |
| ·关于南海夏季风为什么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讨论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本章附图 | 第56-67页 |
| 第三章 “亚澳大陆桥”地区对流活动特征及其重要性 | 第67-86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68页 |
| ·“亚澳大陆桥”地区对流活动特征 | 第68-71页 |
| ·“亚澳大陆桥”地区对流活动与南海热带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 第71-73页 |
| ·“亚澳大陆桥”地区对流强度与海温及环流关系的讨论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本章附图 | 第78-86页 |
| 第四章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比较 | 第86-111页 |
| ·引言 | 第86-87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 | 第88-89页 |
| ·副热带夏季风槽与南海夏季风槽气候特征对比 | 第89-93页 |
| ·副热带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槽演变特征对比 | 第93-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本章附图 | 第100-111页 |
| 第五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 第111-135页 |
| ·引言 | 第111-112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12-114页 |
| ·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与大尺度环流 | 第114-116页 |
|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 第116-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2页 |
| 本章附图 | 第122-135页 |
| 第六章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 | 第135-155页 |
| ·引言 | 第135-136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36页 |
| ·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36页 |
| ·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 第136-138页 |
| ·华南降水异常的可能成因 | 第138-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4页 |
| 本章附图 | 第144-155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155-15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5-157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7-15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58-159页 |
| 致谢 | 第159-160页 |
| 附: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