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铁电化浸出黄铜矿精矿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前言 | 第9页 |
| ·铜精矿的浸出方法 | 第9-23页 |
| ·酸浸出法 | 第9-14页 |
| ·酸浸置换工艺 | 第9-10页 |
| ·酸浸直接法 | 第10-11页 |
| ·预焙烧酸浸工艺 | 第11-12页 |
| ·酸浸转化工艺 | 第12-13页 |
| ·硝酸浸出法 | 第13页 |
| ·硝酸/硫酸浸出法 | 第13-14页 |
| ·氯化物浸出 | 第14-18页 |
| ·工业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细菌浸出 | 第18-19页 |
| ·氨浸出 | 第19-21页 |
| ·软锰矿法 | 第21页 |
| ·矿浆电解法 | 第21-22页 |
| ·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主要优缺点 | 第22页 |
| ·不生成硫膜的原因 | 第22页 |
| ·其它浸出方法 | 第22-23页 |
| ·铜浸出液的溶剂萃取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硫化铜精矿浸出实验 | 第25-49页 |
| ·前言 | 第25-27页 |
| ·铜精矿浸出工艺原理分析 | 第27-37页 |
| ·铜精矿浸出热力学分析 | 第27-33页 |
| ·浸出反应△G值分析 | 第27页 |
| ·E-pH计算式及E-pH图分析 | 第27-33页 |
| ·热力学分析结论 | 第33页 |
| ·铜精矿浸出动力学分析 | 第33-37页 |
| ·动力学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 ·浸出溶解步骤及动力学方程 | 第34-35页 |
|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 第35-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47页 |
| ·实验原料 | 第37页 |
|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 ·推荐工艺主要流程示意图 | 第38页 |
|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电极反应及相关实验 | 第39-47页 |
| ·阳极反应 | 第39-40页 |
| ·阴极反应 | 第40页 |
| ·浸出反应原理 | 第40页 |
| ·初步浸出实验 | 第40-41页 |
| ·正交L~9(3~4)浸出实验 | 第41-42页 |
| ·验证性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3-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铜萃取工艺实验研究 | 第49-56页 |
| ·铜溶剂萃取化学 | 第49-50页 |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0页 |
| ·萃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萃取条件实验 | 第50-54页 |
| ·水相初始pH值 | 第50-51页 |
| ·稀释剂的磺化及萃取剂的皂化 | 第51-52页 |
| ·萃取时间 | 第52页 |
| ·萃取剂浓度 | 第52-53页 |
| ·萃取相比 | 第53-54页 |
| ·实际萃取体系实验 | 第54页 |
| ·反萃取实验条件 | 第54-56页 |
| ·反萃液浓度 | 第55页 |
| ·反萃时间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单质硫的回收 | 第56-63页 |
| ·浸出渣的含硫量测定 | 第56-58页 |
|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 ·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 ·浸渣硫磺分离实验 | 第58-63页 |
| ·实验原理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 ·多硫化物生成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 ·硫化铵浓度及体积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0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多硫化物热分解实验 | 第61-62页 |
| ·回收硫磺实验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63页 |
|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