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筒内两相流流型过渡与蜡沉积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两相流动模型综述 | 第10-12页 | 
| ·蜡沉积模型综述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井筒内两相流流动的相关计算 | 第15-36页 | 
|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 | 第15-16页 | 
| ·气液两相流的研究模型 | 第16-21页 | 
| ·均相流模型 | 第18页 | 
| ·分相流动模型 | 第18-19页 | 
| ·漂移流动模型 | 第19-20页 | 
| ·机理模型 | 第20-21页 | 
| ·混合物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21-27页 | 
| ·天然气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21-22页 | 
| ·原油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22-27页 | 
| ·井筒压力分布计算 | 第27-30页 | 
| ·井筒流动的基本压力方程 | 第27-28页 | 
| ·井筒压力分布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28-30页 | 
| ·井筒温度分布计算 | 第30-34页 | 
| ·井筒压力温度分布计算实例 | 第34-36页 | 
| 第3章 流型过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60页 | 
| ·流型图 | 第36-40页 | 
| ·流动型态的判别方法 | 第40-45页 | 
| ·Beggs-Brill 流动型态的判别方法 | 第40页 | 
| ·Orkiszewski 流动型态的判别方法 | 第40-42页 | 
| ·Hasan-Kabir 流动型态的判别方法 | 第42-44页 | 
| ·Ansari 流动型态的判别方法 | 第44-45页 | 
| ·模型流型判别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 第45-51页 | 
| ·流型过渡准则 | 第51-54页 | 
| ·泡状流向段塞流的过渡 | 第51页 | 
| ·分散泡状流向段塞流的过渡 | 第51-52页 | 
| ·段塞流向搅动流的过渡 | 第52-53页 | 
| ·环状流向段塞流的过渡 | 第53-54页 | 
| ·流型过渡的不连续性 | 第54页 | 
| ·油气两相流流型分布及转变影响因素 | 第54-60页 | 
| 第4章 石蜡性质及沉积机理 | 第60-69页 | 
| ·原油中蜡的化学性质 | 第60-61页 | 
| ·原油中蜡的物理性质 | 第61-65页 | 
| ·石蜡沉积机理 | 第65-67页 | 
| ·相平衡理论 | 第65-66页 | 
| ·溶解度理论 | 第66页 | 
| ·结晶理论 | 第66页 | 
| ·扩散理论 | 第66-67页 | 
| ·石蜡沉积的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 第5章 油井结蜡剖面的预测模型 | 第69-80页 | 
| ·石蜡沉积数学模型 | 第69-71页 | 
| ·分子扩散模型 | 第69-70页 | 
| ·剪切弥散模型 | 第70-71页 | 
| ·石蜡沉积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71-74页 | 
| ·径向温度梯度的计算 | 第71页 | 
| ·径向浓度梯度的计算 | 第71-73页 | 
| ·石蜡沉积量的计算 | 第73-74页 | 
| ·结蜡厚度计算流程 | 第74页 |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 ·产液量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6页 | 
| ·生产时间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含水率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 ·环空介质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8页 | 
| ·环空套压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 ·动液面对结蜡厚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