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CoPc/TiO2催化剂及其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CO_2的还原概述 | 第12-16页 |
·CO_2的电化学还原 | 第12-14页 |
·光电化学还原CO_2 | 第14页 |
·光催化还原CO_2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还原CO_2的光催化剂 | 第16-28页 |
·纳米TiO_2的还原特性 | 第16-17页 |
·纳米TiO_2的改性途径 | 第17-20页 |
·选择合适晶形且纳米化 | 第17-18页 |
·表面光敏化 | 第18页 |
·金属离子掺杂 | 第18-19页 |
·半导体复合 | 第19-20页 |
·还原CO_2的新型光催化剂 | 第20-26页 |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 | 第20-21页 |
·隧道结构光催化剂 | 第21页 |
·分子筛光催化剂 | 第21-23页 |
·有机物光催化剂 | 第23-24页 |
·生物酶催化剂 | 第24-26页 |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8页 |
·气相法 | 第26页 |
·液相法 | 第26-2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概述 | 第29-39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设计 | 第29-35页 |
·活性组分的选择 | 第29-3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CO_2还原方法及过程 | 第31页 |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光催化的反应装置 | 第32-33页 |
·反应光源的选择 | 第33-34页 |
·实验的仪器和试剂 | 第34-35页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气相产物分析方法 | 第35页 |
·液相产物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39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36-37页 |
·BET吸附测比表面积 | 第37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37-38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54页 |
·SOL-GEL法制备催化剂的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9-48页 |
·溶胶-凝胶的正交实验 | 第39-41页 |
·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原料配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43-44页 |
·浓盐酸的影响 | 第44-45页 |
·负载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CO_2光催化还原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48-54页 |
·CoPc/TiO_2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NaOH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Na_2SO_3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光照时间的影响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产物分析和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69页 |
·产物分析 | 第54-64页 |
·气体产物分析 | 第54-56页 |
·甲酸根的分析 | 第56-61页 |
·pH值的影响 | 第57页 |
·镁带用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浓盐酸用量的影响 | 第58页 |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浓硫酸用量的影响 | 第59页 |
·变色酸用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煮沸时间的影响 | 第60页 |
·优化后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甲酸的标准曲线 | 第61页 |
·甲醛和甲醇的同步测定 | 第61-64页 |
·高锰酸钾氧化时间的影响 | 第62页 |
·高锰酸钾用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高锰酸钾对甲醛的影响 | 第63页 |
·甲醛的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64-69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64-66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66-68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9-80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