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 1 我国水产用药的现状 | 第15-19页 |
| ·水产药物的种类 | 第15-17页 |
| ·水产药物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水产药物残留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 第18-19页 |
| 2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上的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 3 诺氟沙星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4 风险评估及其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 第22-27页 |
| ·风险评估的定义 | 第23-24页 |
| ·食品中化学污染因素风险评估的一般步骤 | 第24-25页 |
| ·风险评估的类型 | 第25页 |
| ·风险评估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 第25-26页 |
| ·对养殖体系中水产动物进行诺氟沙星残留风险评估的意义 | 第26-27页 |
| 5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立题依据 | 第2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诺氟沙星由亲虾到子代的转运研究 | 第28-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2 结果 | 第30-34页 |
|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 第30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亲虾各组织的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30-31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幼体的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31-32页 |
| ·不同给药条件下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亲虾组织及其幼体中的残留 | 第32-34页 |
| 3 讨论 | 第34-36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亲虾体内的传递 | 第34-35页 |
| ·诺氟沙星由亲虾到子代的传递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幼体残留的研究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仪器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7页 |
| 2 结果 | 第37-41页 |
| ·诺氟沙星在对虾幼体中的残留 | 第37-40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幼体中的消除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诺氟沙星的药效学 | 第41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幼体中的残留及消除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诺氟沙星在模拟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的残留规律研究 | 第43-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仪器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页 |
| ·给药及取样 | 第44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44-45页 |
| 2 结果 | 第45-50页 |
| ·不同给药方式NFLX 在水体、底泥中的变化 | 第45-47页 |
| ·不同给药方式下NFLX 在中国对虾不同组织中的变化 | 第47-50页 |
| ·2 种给药方式下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体内的消除 | 第50页 |
| 3 讨论 | 第50-53页 |
| ·2 种给药方式下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转运途径 | 第50-51页 |
| ·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 第51-52页 |
| ·2 种给药方式下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 | 第52页 |
| ·休药期的制定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诺氟沙星残留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53-6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 ·风险评估框架 | 第53页 |
| ·暴露评估方法建立 | 第53-58页 |
| ·危险特性描述 | 第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 ·危害识别 | 第58-59页 |
| ·暴露评估 | 第59-66页 |
| ·危险性特征描述 | 第66-67页 |
| 3 讨论 | 第67-68页 |
| ·风险评估体系的确定性 | 第67页 |
| ·风险评估体系的不确定性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