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1-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1.历史时期乡村人口流动的研究为当代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 第11页 |
2.所选时代(即清代)和地区的典型性 | 第11页 |
3.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与当代的相似性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现实意义 | 第12页 |
2.民族意义 | 第12页 |
3.充实乡村人口流动的研究,完善历史乡村地理学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4页 |
1.研究内容不够完整 | 第13-14页 |
2.缺乏清代安定时期乡村人口流动的研究 | 第14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研究目的 | 第15页 |
3.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特点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清代前期乡村人口流动规模 | 第16-18页 |
1.晋北地区 | 第16-17页 |
2.晋中地区 | 第17-18页 |
3.晋东南地区 | 第18页 |
4.晋南地区 | 第18页 |
第二节 清代中期乡村人口流动规模 | 第18-21页 |
1.晋北地区 | 第18-19页 |
2.晋中地区 | 第19-20页 |
3.晋南地区 | 第20页 |
4.晋东南地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清代后期乡村人口流动规模 | 第21-25页 |
1.晋北地区 | 第21-22页 |
2.晋中地区 | 第22-23页 |
3.晋南地区 | 第23-24页 |
4.晋东南地区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的特点 | 第25-29页 |
1. 时间特点 | 第25-26页 |
2. 空间特点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的原因 | 第29-42页 |
第一节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的自然地理因素 | 第29-32页 |
1.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29-31页 |
2.区位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人文地理因素 | 第32-42页 |
1.清朝中央政府的抚民政策 | 第32-35页 |
2.摊丁入亩的实施,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 第35页 |
3.地方官吏的惠政 | 第35-37页 |
4.人地比例关系失调 | 第37-39页 |
5.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清代山西乡村人口流动造成的影响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清代前期乡村人口流动对社会的影响 | 第42-44页 |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 第42页 |
2.严格区分"逃人"和乡村流动人口 | 第42-43页 |
3.对户籍政策的冲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清代中期山西乡村人口流动对社会的影响 | 第44-49页 |
1.加快了蒙古地区的开发 | 第44页 |
2.乡村人口给流入地带来的隐患,促使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 | 第44-48页 |
3.社会风气、风俗的变化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清代后期山西乡村人口流动对社会的影响 | 第49-52页 |
1.奢靡和节俭的社会风气并存 | 第49-50页 |
2.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 | 第50页 |
3.饮食文化的融合 | 第50页 |
4.造成人口统计数字失实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清代走西口和闯关东的山西乡村人口 | 第52-71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晋北乡村人口走西口和闯关东的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1.晋北自然环境恶劣,农业资源少 | 第53-54页 |
2.蒙古地区的招垦政策 | 第54-55页 |
3.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清政府对流入口外和东北的山西乡村人口采取的政策 | 第56-71页 |
1.增加行政机构建制 | 第56-61页 |
2.实行特殊的赋税征收政策 | 第61-62页 |
3.对乡村人口的流动采取禁止政策 | 第62-63页 |
4.由稽查到首次在蒙古地方设立保甲 | 第63-64页 |
5.将乡村流动人口编入保甲成为惯例 | 第64-67页 |
6.口外蒙古闲置牧地改私垦为官办公垦,巩固边疆防务 | 第67-69页 |
7.威胁蒙古人游牧,蒙汉因土地发生冲突 | 第69页 |
8.预备立宪放开了对进入蒙古地区的乡村流动人口的限制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