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校区、园区与社区“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实证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表格索引第17-18页
图形索引第18-20页
1 绪论第20-43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2-38页
     ·大学科技园相关理论研究第23-29页
     ·区域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第29-37页
     ·文献评述第37-38页
   ·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38-43页
     ·内容框架第38-39页
     ·研究方法第39-41页
     ·创新点第41-43页
2 “三区联动”的内涵与演化第43-76页
   ·“三区联动”的内涵及特征第43-47页
     ·概念界定第43-45页
     ·“三区联动”的涵义第45-46页
     ·“三区联动”的特征第46-47页
   ·“三区联动”的演化动力分析第47-67页
     ·大学转型的必然要求第47-49页
     ·科技园区转型的必然要求第49-58页
     ·社区和国家转型的必然要求第58-63页
     ·构建“三区联动”促进三区转型第63-67页
   ·以“三区联动”构建新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第67-74页
     ·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第68-69页
     ·仿生学及其应用第69-70页
     ·以“三区联动”为基础构建新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的可能性第70-73页
     ·构建“三区联动”区域生态创新网络的作用第73-74页
     ·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成功的“三区联动”区域生态创新网络实例第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3 “三区联动”的模式研究第76-100页
   ·“三区联动”的形态结构模式第76-83页
     ·“园中校”模式第76-78页
     ·“一校一园”模式第78-80页
     ·“多校一园”模式第80-81页
     ·“一校多园”模式第81-83页
   ·“三区联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第83-87页
     ·行政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第83-84页
     ·市场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第84-85页
     ·折中模式——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建议第85-87页
   ·“三区联动”的利益协调与平衡——以博弈论视角分析第87-98页
     ·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介绍第87-89页
     ·“三区联动”的利益博弈分析第89-98页
       ·应用声誉模型分析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人员的利益博弈第90-96页
       ·社区(政府)、大学与园区企业的利益博弈分析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4“三区联动”的运行机制——基于网络视角第100-122页
   ·“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概述第100-105页
     ·创新网络及其特点第100-101页
     ·“三区联动”创新网络运行的基本原则第101-104页
     ·“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第104-105页
   ·“三区联动”操作层运行机制第105-114页
     ·资源共享平台第106-109页
     ·合作创新平台第109-112页
     ·自主创新平台第112-113页
     ·“三区联动”与城市创新系统的对接第113-114页
   ·“三区联动”制度层运行机制第114-120页
     ·进入机制第115-116页
     ·融合机制第116-117页
     ·激励机制第117-118页
     ·创新机制第118页
     ·利益分配机制第118页
     ·监督机制第118-119页
     ·退出机制第119-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5“三区联动”的绩效评价——构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122-140页
   ·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综述第123-128页
     ·国外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综述第123-124页
     ·国内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综述第124-128页
   ·“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第128-134页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129-130页
     ·评价指标选取第130-134页
   ·“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第134-138页
     ·数据处理第134-135页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确定第135-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6 紫竹“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实证研究第140-179页
   ·紫竹“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概述第140-148页
     ·大学概述第140-144页
       ·上海交通大学第140-142页
       ·华东师范大学第142-144页
     ·科技园区概述第144-146页
     ·行政社区概述第146-148页
   ·紫竹“三区联动”模式与运行机制第148-159页
     ·紫竹“三区联动”的形态结构模式第148-149页
     ·紫竹“三区联动”的组织结构模式第149-151页
     ·紫竹“三区联动”的运行机制第151-159页
       ·资源共享平台第151-152页
       ·合作创新平台第152-156页
       ·自主创新平台第156-158页
       ·紫竹“三区联动”与城市创新系统的对接第158-159页
   ·紫竹“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第159-178页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59-166页
       ·数据来源第159页
       ·数据处理第159-163页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确定第163-166页
     ·紫竹“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第166-169页
     ·紫竹“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横向对比第169-175页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简介第170页
       ·张江高科技园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第170-172页
       ·紫竹“三区联动”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横向对比第172-175页
     ·对紫竹“三区联动”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第175-178页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79-194页
   ·全文总结第179-182页
   ·研究展望第182-19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栈式虚拟机的开发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又玄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