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17-33页 |
·突发公共事件与城市应急管理 | 第17-23页 |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 第17-19页 |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 第19-21页 |
·城市应急管理的内涵 | 第21-22页 |
·城市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 | 第22-23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理论研究 | 第23-28页 |
·灾害学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定义 | 第26-28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特点 | 第28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框架模型建模理论研究 | 第28-33页 |
·美国C~4ISR体系结构框架 | 第28-31页 |
·Zachman框架模型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现状研究 | 第33-55页 |
·美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现状研究 | 第33-45页 |
·美国国家应急管理系统(NIMS) | 第33-36页 |
·美国国家应急计划(NRP) | 第36-38页 |
·洛杉机市应急管理系统 | 第38-42页 |
·纽约市应急管理系统 | 第42-45页 |
·日本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现状研究 | 第45-46页 |
·东京市应急管理系统 | 第45-46页 |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现状研究 | 第46-50页 |
·上海市应急管理系统 | 第47-49页 |
·南宁市应急管理系统 | 第49-50页 |
·国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对我国系统建设的启示 | 第50-55页 |
第四章 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 | 第55-87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建模分析 | 第55-60页 |
·建立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的目的 | 第55-57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的建模范围和要素分析 | 第57-59页 |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建模对象和方法 | 第59-60页 |
·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 | 第60-65页 |
·用三维视图表达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第61-62页 |
·三维之间的关系描述 | 第62-65页 |
·城市智能决策应急指挥系统在框架模型中的位置 | 第65页 |
·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的维度分析 | 第65-87页 |
·应急基础维 | 第65-72页 |
·应急业务维 | 第72-82页 |
·应急保障维 | 第82-87页 |
第五章 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框架 | 第87-97页 |
·上海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框架 | 第87-95页 |
·网络通讯层 | 第89-90页 |
·信息资源中心 | 第90-91页 |
·应用支撑平台层 | 第91-94页 |
·业务应用平台层 | 第94-95页 |
·综合信息门户 | 第95页 |
·技术系统的保障维 | 第95-97页 |
·法律法规 | 第95页 |
·标准规范 | 第95-96页 |
·体制机制 | 第96页 |
·系统安全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的应用 | 第97-103页 |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 第97-98页 |
·城市应急管理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 第97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内容 | 第97-98页 |
·运用总体框架模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分析 | 第98-102页 |
·基础维应用分析 | 第98-100页 |
·业务维应用分析 | 第100-102页 |
·保障维应用分析 | 第102页 |
·应用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一、结论 | 第103页 |
二、论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