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62页 |
| 第一节 姜黄概述 | 第12-38页 |
| 1 姜黄的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 ·姜黄素类 | 第13页 |
| ·挥发油类 | 第13页 |
| ·其他类成分 | 第13页 |
| 2 姜黄素的提取方法 | 第13-15页 |
| ·碱提法 | 第14页 |
| ·酶提法 | 第14页 |
| ·醇提法 | 第14页 |
| ·活性炭吸附法 | 第14-15页 |
| ·渗漉法 | 第15页 |
| ·超声场法 | 第15页 |
| 3 姜黄素及其制剂的稳定性 | 第15-16页 |
| 4 姜黄素的药理活性 | 第16-29页 |
|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16-20页 |
|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16-18页 |
|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18-20页 |
|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0-23页 |
|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 第20-21页 |
|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 第23-24页 |
|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机制 | 第24页 |
| ·姜黄素的降脂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 ·姜黄素的降脂作用 | 第24-25页 |
| ·姜黄素的降脂作用机制 | 第25页 |
| ·姜黄素的抗HIV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 ·姜黄素的光效应及作用机制 | 第26页 |
| ·姜黄素的其他药理作用 | 第26-29页 |
| ·保护肝脏作用 | 第26-27页 |
| ·保护肾脏作用 | 第27页 |
| ·保护神经作用 | 第27页 |
| ·保护皮肤作用 | 第27页 |
| ·抗纤维化作用 | 第27-28页 |
| ·抗胆结石作用 | 第28页 |
| ·抗微生物作用 | 第28页 |
| ·减轻药物毒性 | 第28页 |
| ·提高免疫力 | 第28页 |
| ·免疫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 ·对心血管作用 | 第29页 |
| ·姜黄素的毒副作用 | 第29页 |
| 5 姜黄素的体内吸收与代谢 | 第29-30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8页 |
| 第二节 姜黄素化学研究进展 | 第38-62页 |
| 1 姜黄素的基本性质概况 | 第38-40页 |
| 2 姜黄素的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 第40页 |
| 3 姜黄素的构效关系(SAR)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 4 姜黄素的结构修饰与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 第41-57页 |
| ·姜黄素的结构修饰 | 第41-48页 |
| ·苯环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41-44页 |
| ·双酮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44-46页 |
| ·亚甲基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46-48页 |
| ·双酮和双键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48页 |
| ·姜黄素类似物的研究 | 第48-57页 |
| ·芳香杂环取代苯环 | 第48-49页 |
| ·缩截为五个碳主链结构 | 第49-55页 |
| ·苯环结构的结构修饰 | 第49页 |
| ·α-碳位置的结构修饰 | 第49-53页 |
| ·酮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53-55页 |
| ·C=C 部分的结构修饰 | 第55页 |
| ·缩截为三个碳主链结构 | 第55-57页 |
| 5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第二章 姜黄素类似物的合成 | 第62-76页 |
| 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62-63页 |
| 2 姜黄素类似物的合成路线 | 第63-64页 |
| 3 实验部分 | 第64-69页 |
|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64-66页 |
|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 ·主要试剂 | 第64-66页 |
| ·姜黄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相关数据 | 第66-69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3页 |
| ·合成机理 | 第69页 |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69-71页 |
| ·反应的副产物和时间 | 第71-72页 |
| ·反应的方法 | 第72页 |
| ·反应的温度 | 第72页 |
| ·产物产物的熔点 | 第72页 |
| ·反应产物的颜色 | 第72-73页 |
| ·反应产物的~1H NMR | 第73页 |
| ·反应产物的IR | 第73页 |
| 5 结束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第三章 无溶剂NH_2SO_3H催化下超声促进环酮与芳香醛的Aldol缩合 | 第76-98页 |
| 1 前言 | 第76-78页 |
| 2 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 第78-84页 |
| ·超声波合成的机制 | 第78页 |
| ·超声波合成的优点 | 第78页 |
| ·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78-83页 |
| ·氧化反应 | 第78-79页 |
| ·还原反应 | 第79-80页 |
| ·环加成反应 | 第80-81页 |
| ·取代反应 | 第81页 |
| ·偶合反应 | 第81-82页 |
| ·缩合反应 | 第82页 |
| ·歧化反应 | 第82-83页 |
| ·重排反应 | 第83页 |
| ·改变反应路线 | 第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3 NH_2SO_3H在有机化学催化中的研究进展 | 第84-87页 |
| 4 无溶剂NH_2SO_3H催化下超声促进环酮与芳香醛的Aldol缩合 | 第87-92页 |
| ·导言 | 第87-88页 |
|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88页 |
| ·实验步骤 | 第88-89页 |
| ·实验结果及部分相关数据 | 第8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2页 |
| ·NH_2SO_3H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 ·超声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90页 |
| ·超声辐射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 第90页 |
| ·有无超声辐射对反应的影响 | 第90-92页 |
| 5 结束语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后记 | 第101-102页 |
| 部分化合物谱图 | 第102-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