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金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9页 |
| ·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9-13页 |
| ·影响金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 第13-18页 |
|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13-15页 |
| ·催化剂载体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金晶粒尺寸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预处理和气氛的影响 | 第17-18页 |
| ·金的价态的影响 | 第18页 |
| ·催化反应机理(CO氧化为例) | 第18-19页 |
| ·金催化剂的失活 | 第19-21页 |
| ·介孔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稀土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22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及制备方法确定 | 第24-25页 |
|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24页 |
|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24-25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 ·TiO_2载体的制备 | 第25页 |
| ·Au/TiO_2的制备 | 第25-26页 |
| ·Au/n% La-TiO_2和Au/n% Ce-TiO_2的制备 | 第26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26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 | 第26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6-27页 |
| ·原子吸收光谱(AAS) | 第27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27页 |
|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7页 |
| ·X-射线能量分散谱测试(EDX) | 第27页 |
| ·催化氧化活性评价 | 第27-30页 |
| ·气源 | 第27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设备参数 | 第27-28页 |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28-29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 第29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30-47页 |
| ·催化剂载体的结构表征 | 第30-36页 |
| ·TG/DTA测试结果 | 第30-31页 |
| ·XRD结果 | 第31-33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 | 第33-36页 |
| ·负载型金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36-47页 |
| ·AAS测试结果 | 第36-38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 | 第38-39页 |
| ·XRD结果 | 第39-41页 |
| ·TEM结果 | 第41-42页 |
| ·EDX结果 | 第42-45页 |
| ·XPS结果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7-56页 |
| ·沉积-沉淀法中制备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 ·反应液pH值对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页 |
| ·La~(3+) 的掺杂对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 ·Ce~(3+) 的掺杂对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掺杂La~(3+) 和Ce ~(3+) 的负载型金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