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引言 | 第7页 |
·硅橡胶简介 | 第7-13页 |
·硅橡胶的结构 | 第7-8页 |
·硅橡胶的性能 | 第8-10页 |
·硅橡胶的种类 | 第10-11页 |
·硅橡胶的配合 | 第11-13页 |
·硅橡胶的加工 | 第13-18页 |
·硅橡胶加工性能概述 | 第13页 |
·开炼机混炼简述 | 第13-16页 |
·开炼机混炼的工艺方法 | 第16页 |
·开炼机混炼的工艺条件 | 第16-18页 |
·耐热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在聚硅氧烷主链上引入非硅、氧等其他杂质原子或基团 | 第18-19页 |
·在硅橡胶的主链上引入甲基以外的其他侧基 | 第19-20页 |
·消除硅羟基 | 第20页 |
·采用耐热添加剂提高耐热性 | 第20-21页 |
·加入少量硅树脂 | 第21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新型耐高温硅橡胶基础胶种的研究 | 第22-39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主要原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原料准备 | 第23-24页 |
·设备准备 | 第24页 |
·称量配合 | 第24页 |
·胶料的一次混炼及返炼 | 第24页 |
·模压硫化 | 第24页 |
·二次硫化 | 第24-25页 |
·拉伸样条制备 | 第25页 |
·撕裂试样制备 | 第25-26页 |
·热老化 | 第26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6-27页 |
·耐热添加剂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的影响及分析 | 第27-32页 |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对电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耐热添加剂对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的影响及分析 | 第32-36页 |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对电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两种硅橡胶性能的比较 | 第36-38页 |
·空白试样的对比 | 第36-37页 |
·加入耐热添加剂后性能的对比 | 第37-38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耐热添加剂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和分析 | 第39-54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主要原料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原料准备 | 第40-41页 |
·设备准备 | 第41页 |
·称量配合 | 第41页 |
·胶料的一次混炼及返炼 | 第41页 |
·模压硫化 | 第41页 |
·二次硫化 | 第41页 |
·拉伸样条制备 | 第41页 |
·撕裂试样制备 | 第41页 |
·热老化 | 第41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1-42页 |
·耐热添加剂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和分析 | 第42-47页 |
·耐热添加剂的选择 | 第42-43页 |
·添加剂B 和添加剂A 配合 | 第43-45页 |
·添加剂C 单独作为耐热添加剂 | 第45-47页 |
·各种耐热添加剂的效果对比 | 第47-49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49-51页 |
·硫化胶试样XPS 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其它配合剂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和分析 | 第5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主要原料 | 第5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55页 |
·原料准备 | 第55页 |
·设备准备 | 第55页 |
·称量配合 | 第55页 |
·胶料的一次混炼及返炼 | 第55页 |
·模压硫化 | 第55页 |
·二次硫化 | 第55页 |
·拉伸样条制备 | 第55页 |
·撕裂试样制备 | 第55页 |
·热老化 | 第55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55-56页 |
·白炭黑对耐热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56-60页 |
·白炭黑补强理论概述 | 第56-57页 |
·白炭黑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57-59页 |
·白炭黑对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59-60页 |
·硫化剂对耐热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60-64页 |
·硫化剂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61-62页 |
·硫化剂对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与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