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状况 | 第10-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织物的湿热舒适性 | 第16页 |
·织物的湿、热传递机理 | 第16-19页 |
·纤维材料的吸湿机理 | 第16-17页 |
·织物的湿传递机理 | 第17-18页 |
·织物的热传递机理 | 第18-19页 |
·湿热共同传递 | 第19页 |
·差动毛细效应 | 第19-20页 |
·织物的拒水整理 | 第20-24页 |
·拒水整理的概念 | 第20-21页 |
·织物的润湿与接触角 | 第21-22页 |
·拒水整理原理 | 第22-24页 |
·湿热舒适性织物的设计原理 | 第24-27页 |
·吸湿干爽型纱线的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双侧结构吸湿干爽型织物的设计原理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7-42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27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7-28页 |
·吸湿排汗纱线及织物的织造 | 第28-31页 |
·对3D粘胶纤维做拒水整理 | 第28页 |
·纱线的纺制 | 第28-29页 |
·吸湿排汗纱线的纺制过程 | 第29页 |
·对比性纱线(空白纱)的纺制过程 | 第29页 |
·纺制股线的支数 | 第29页 |
·织物的织造过程 | 第29-31页 |
·亲/疏水双侧结构导湿棉织物的研制 | 第31-35页 |
·印前准备 | 第31-33页 |
·织物预处理 | 第31页 |
·拒水整理糊的制备 | 第31页 |
·筛网的制做 | 第31-32页 |
·海藻酸钠对拒水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印制工艺的优化 | 第33页 |
·对糊料渗透性的控制 | 第33-34页 |
·提高亲水面亲水性能 | 第34页 |
·织物的经纬密对糊料渗透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拒水整理的面积对织物吸湿速干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吸湿干爽性整理在蚕丝织物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后洗涤过程中含氟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沾污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6-37页 |
·测试方法 | 第37-42页 |
·接触角的测试 | 第37页 |
·织物透湿性能的测试 | 第37-38页 |
·织物放湿性能的测试 | 第38页 |
·拒水效果耐久性能的测试 | 第38-39页 |
·显汗导湿效果的测试 | 第39页 |
·织物吸湿性能的测试 | 第39-40页 |
·织物水滴吸收时间的测试 | 第40页 |
·主观评定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吸湿干爽型织物的研究 | 第42-51页 |
·拒水整理纱线对织物吸湿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拒水整理对纤维吸湿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拒水纤维的比例对织物吸湿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拒水整理对织物放湿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拒水整理对纤维放湿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拒水纤维的含量对织物放湿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织物透湿性能 | 第47-48页 |
·织物的显汗导湿能力 | 第48-49页 |
·织物的滴水实验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亲疏水双侧结构导湿织物的研制 | 第51-63页 |
·海藻酸钠对拒水剂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亲疏水双侧结构棉织物的整理 | 第51-59页 |
·在棉织物l#上刮浆压力和滚动速度的选择 | 第51-53页 |
·对拒水整理剂浓度(w/w)的选择 | 第53页 |
·对糊料渗透性的控制 | 第53-54页 |
·增加亲水面亲水性的研究 | 第54页 |
·织物的经纬密度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织物的显汗导湿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拒水整理面积对潜汗状态透湿能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整理耐久性 | 第58-59页 |
·在丝织物上的应用 | 第59-60页 |
·对洗涤过程中沾污的解决 | 第60页 |
·织物的实际穿着效果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