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大地电磁测深发展状况及其在深部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 第10-14页 |
·大地电磁测深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大地电磁测深在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 第11-14页 |
·稳定地块区或盆地区 | 第12页 |
·造山带或严重变形区 | 第12-13页 |
·近代火山区或新生代裂谷区 | 第13页 |
·强震区的地壳电性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解释基础 | 第20-27页 |
·畸变及静位移 | 第21-23页 |
·维性判别参数 | 第23页 |
·二维反演方法评述 | 第23-24页 |
·极化模式与张量旋转 | 第24页 |
·二维反演模式的选择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大别造山带电性结构分析 | 第27-47页 |
·大别造山带的基础地质 | 第27-33页 |
·大别地块基底变质岩系 | 第27-28页 |
·北淮阳基底变质岩系 | 第28-29页 |
·盖层 | 第29页 |
·岩浆岩 | 第29-30页 |
·断裂构造 | 第30-31页 |
·基础地质特征与区域古应力环境的对照 | 第31-32页 |
·与秦岭造山带的对比 | 第32-33页 |
·剖面位置及测量 | 第33-34页 |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34-37页 |
·区域二维性分析 | 第34-35页 |
·LA 线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特征 | 第35-36页 |
·LB 线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特征 | 第36-37页 |
·LC 线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特征 | 第37页 |
·二维大地电磁反演 | 第37-39页 |
·二维反演结果的验证 | 第39-40页 |
·电性结构与物质状态分析 | 第40-44页 |
·岩石导电机制简述 | 第40-41页 |
·电性水平切片 | 第41-42页 |
·LA 剖面电性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LB 剖面电性结构分析 | 第43页 |
·LC 剖面电性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认识与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五章 苏鲁造山带电性结构分析 | 第47-56页 |
·地质背景 | 第47-49页 |
·地层 | 第47-48页 |
·断裂 | 第48-49页 |
·岩浆岩 | 第49页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9-53页 |
·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分析 | 第49-51页 |
·二维性分析 | 第51-52页 |
·极化模式判别 | 第52页 |
·二维反演 | 第52-53页 |
·综合解释 | 第53-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认识与展望 | 第56-58页 |
·认识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