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9-12页 |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述 | 第12-33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承载能力的起源、演化和发展 | 第12-14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及内涵 | 第16-17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特性 | 第17-18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 第19-33页 |
·经验估算法 | 第19-23页 |
·指标体系评价法 | 第23-27页 |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评价方法总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43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三个层次 | 第33-35页 |
·第一层次:评价作为承载主体的可利用水资源及其变化 | 第33页 |
·第二层次:评价作为承载客体的承载水平及其变化 | 第33-34页 |
·第三层次:进行主客体间的有效耦合——水资源合理配置 | 第34-35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3页 |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7页 |
·承载主体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承载客体评价指标 | 第38-41页 |
·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计算方法研究 | 第43-51页 |
·分析思路 | 第43-44页 |
·基本假定 | 第43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用水结构和承载水平的关系 | 第43-44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44-51页 |
·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计算步骤 | 第46-48页 |
·情景分析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48-49页 |
·研究区域的选取及研究尺度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51-87页 |
·东营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第51-68页 |
·东营市概况 | 第51页 |
·东营市水资源调查评价 | 第51-55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5-58页 |
·东营市水资源承载水平分析 | 第58-61页 |
·东营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61-68页 |
·海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第68-71页 |
·海南省概况 | 第68页 |
·海南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第68-69页 |
·海南省水资源承载水平分析 | 第69-70页 |
·海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70-71页 |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第71-74页 |
·海河流域概况 | 第71-72页 |
·海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第72页 |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分析 | 第72-73页 |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73-74页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第74-76页 |
·石羊河流域概况 | 第74页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第74-75页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分析 | 第75-76页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76页 |
·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比较 | 第76-87页 |
·水资源承载主体指标比较 | 第76-78页 |
·水资源承载客体指标评价 | 第78-82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评价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7-90页 |
·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论文需加强的地方 | 第88页 |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发展方向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