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1-16页 |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8-11页 |
一、梯度推移战略及其严重后果 | 第8-9页 |
二、可持续发展观及其推进作用 | 第9-11页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思想渊源 | 第11-12页 |
一、邓小平的“两个大局”: 西部大开发的思想渊源 | 第11页 |
二、江泽民“再造西北秀美山川”: 西部大开发的直接起因 | 第11-12页 |
三、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西部大开发载入国家规划 | 第12页 |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13-16页 |
一、从地理区位上看,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 | 第13-14页 |
二、从民族问题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变化上看,西部开发必须注意解决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 | 第16-23页 |
第一节 西部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6-18页 |
一、西部开发立法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第16-17页 |
二、西部开发立法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三、西部开发立法是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法制经验的启示 | 第17页 |
四、西部开发立法,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立法经验的科学总结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经济自治权及其法律地位 | 第18-20页 |
一、经济自治权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 第18-19页 |
二、经济自治权的社会价值解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权之保障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 | 第20-23页 |
一、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内在统一性 | 第20-21页 |
二、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法制障碍分析 | 第23-29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法制化不利因素的分析 | 第23-25页 |
一、人治传统、法律意识淡薄 | 第23页 |
二、有关部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认识不清 | 第23-24页 |
三、中央集权体制长期存在所导致的地方分权认识误区 | 第24页 |
四、经济自治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民族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民族法规立法滞后 | 第25-27页 |
二、民族法规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三、民族法规的适用、实施、监督机制还未完善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29-44页 |
第一节 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2页 |
一、衔接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二、衔接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衔接的基本方式 | 第32页 |
第三节 衔接的主要内容 | 第32-44页 |
一、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32-35页 |
二、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贸易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35-37页 |
三、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税收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37-40页 |
四、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