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8页 |
| ·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 第10-15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若干概念 | 第10-11页 |
| ·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国外碳循环研究进展和计划 | 第15-18页 |
| ·国内碳循环研究进展和计划 | 第18-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 ·气候条件 | 第22-23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23-24页 |
| ·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第25-28页 |
| ·研究近年来黑河流域NPP变化的意义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 第2章 CASA模型 | 第28-38页 |
| ·NPP的模型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 ·气候相关模型 | 第28页 |
| ·过程模型 | 第28-29页 |
| ·光能利用率模型 | 第29-31页 |
| ·遥感技术与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 第31-32页 |
| ·CASA模型概况 | 第32-34页 |
| ·CASA模型的算法 | 第34-38页 |
| ·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计算 | 第34-36页 |
| ·光能利用率ε的计算 | 第36页 |
| ·土壤含水量子模型的计算 | 第36-38页 |
|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38-44页 |
|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38-40页 |
| ·SPOT/VEGETATION传感器的数据和光谱特征 | 第38页 |
| ·黑河地区每月NDVI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38-40页 |
| ·模型其它参数获取与处理 | 第40-44页 |
|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0-43页 |
| ·土壤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3-44页 |
| 第4章 模型结果和验证 | 第44-51页 |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44-47页 |
| ·按流域上中下游分类的NPP统计结果 | 第44-45页 |
| ·按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NPP统计结果 | 第45-47页 |
| ·模型验证 | 第47-51页 |
| ·与C-FIX模型的交叉对比验证 | 第47-49页 |
| ·与其他光能利用率模型对比验证 | 第49-51页 |
| 第5章 黑河流域1998-2002年NPP动态变化分析 | 第51-62页 |
| ·黑河流域5年NPP值分布和年间变化 | 第51-54页 |
| ·黑河流域上中下游5年NPP变化与各因子分析 | 第54-62页 |
| ·上游NPP变化与各因子的分析 | 第54-57页 |
| ·中游NPP变化与各因子的分析 | 第57-59页 |
| ·下游NPP变化与各因子的分析 | 第59-62页 |
| 第6章 气候转型情景下的NPP模拟 | 第62-66页 |
|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 第62-63页 |
| ·情景模拟气候因子变化后的黑河流域NPP | 第63-66页 |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