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人身危险性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 第8-16页 |
(一) 人身危险性的渊源 | 第9-13页 |
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9-12页 |
2. 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 | 第12-13页 |
(二) 人身危险性的发展 | 第13-16页 |
1. 刑事人类学派之人身危险性 | 第13-15页 |
2. 刑事社会学派之人身危险性 | 第15-16页 |
3. 人身危险性的嬗变 | 第16页 |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 | 第16-31页 |
(一) 有关人身危险性概念的观点聚讼 | 第17-23页 |
1. 观点聚讼 | 第17-19页 |
2. 观点评述 | 第19-23页 |
(二) 人身危险性的特征 | 第23-28页 |
1. 人身危险性表现为实施犯罪可能性和再犯可能 | 第23-24页 |
2. 人身危险性表现为在特定环境中实施犯罪的倾向性 | 第24-26页 |
3. 人身危险性具有一贯性和可变性 | 第26-28页 |
(三) 人身危险性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8-31页 |
1. 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 | 第28-29页 |
2. 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 | 第29-31页 |
三、人身危险性的表征 | 第31-46页 |
(一) 学者关于再犯可能表征的观点 | 第32-35页 |
(二) 再犯可能的表征 | 第35-43页 |
1. 犯罪人的个人情况 | 第35-37页 |
2. 犯罪的主客观情况 | 第37-40页 |
3. 犯罪人犯罪前后的表现 | 第40-43页 |
(三) 学者关于初犯可能表征的观点 | 第43-44页 |
(四) 初犯可能的表征 | 第44-46页 |
1. 违法者的个人情况 | 第44-46页 |
2. 行为的累发性 | 第46页 |
四、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地位 | 第46-62页 |
(一) 有关人身危险性理论地位的观点聚讼 | 第46-54页 |
1. 量刑根据说 | 第46-47页 |
2. 刑事责任根据说 | 第47-48页 |
3. 定罪根据说 | 第48页 |
4. 犯罪本质特征说 | 第48-54页 |
(二) 人身危险性理论在犯罪论中的地位 | 第54-59页 |
1. 将人身危险性引入定罪 | 第54-57页 |
2. 对我国人身危险性地位的展望 | 第57-59页 |
(三) 人身危险性理论在刑罚论中的地位 | 第59-62页 |
五、精神病人人身危险性 | 第62-70页 |
(一)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标准 | 第63-65页 |
1. 生物学标准 | 第63-64页 |
2. 心理学标准 | 第64页 |
3. 折衷标准 | 第64-65页 |
(二) 精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 | 第65-67页 |
1. 二分制 | 第65页 |
2. 三分制 | 第65-67页 |
(三) 精神病人人身危险性的特殊性 | 第67-70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67-68页 |
2. 对精神病人人身危险性的分析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