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

前言第1-14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4-69页
 第一章 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程度及分布第14-20页
  1 土地盐碱化第14-15页
   ·土地盐碱程度及分布第14页
   ·盐碱化治理措施第14-15页
  2 土地荒漠化第15-20页
   ·土地荒漠化程度及分布第15-17页
     ·全球土地荒漠化程度第15-16页
     ·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第16页
     ·沙尘暴及其危害第16-17页
   ·气候严重干旱第17-18页
   ·水资源匮乏第18-20页
 第二章 植物的抗逆性及机制第20-43页
  1 植物盐害第20-21页
   ·离子过量第20页
   ·离子亏缺第20-21页
   ·活性氧的伤害第21页
  2 植物干旱第21-22页
   ·植物抗旱性第21-22页
  3 植物的抗逆机理第22-43页
   ·植物的耐盐机理第22-32页
     ·植物在形态上的耐盐第22-23页
     ·生理性耐盐第23-28页
     ·维持膜结构的完整性第28页
     ·改变代谢途径第28页
     ·拒盐与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第28-29页
     ·分子水平的抗盐第29页
     ·自由基消除系统活性增加第29页
     ·水分的促进运输第29-30页
     ·Ca~(2+)在盐胁迫中的作用第30-31页
     ·外源物质对植物耐盐性的作用第31-32页
   ·植物的抗旱机制第32-43页
     ·气孔调节第32-33页
     ·清除活性氧第33页
     ·改变光合作用途径第33页
     ·Lea蛋白、水通道蛋白和脱水素第33-34页
     ·信号转导第34-37页
     ·渗透调节第37-39页
     ·代谢调节第39-40页
     ·脱水保护第40-41页
     ·损伤修复第41-43页
 第三章 植物的抗逆性育种研究现状第43-55页
  1 植物的耐盐遗传育种第43-45页
   ·植物耐盐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第43页
   ·植物耐盐遗传育种第43-45页
  2 植物抗旱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45-55页
   ·干旱诱导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第46-48页
   ·植物基因的克隆技术第48-49页
   ·研究植物抗逆性机制第49-55页
 第四章 野大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利用第55-63页
  1 野大麦的基本特征第55-59页
   ·野大麦的分类和分布第55页
   ·野大麦的生物学特性第55-58页
   ·野大麦的生态学特性第58-59页
  2 野大麦的利用第59-63页
   ·牧草第59-60页
   ·栽培第60-63页
 第五章 海藻糖的研究第63-69页
  1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第63-65页
  2 海藻糖与抗逆性第65-66页
  3 海藻糖与转基因抗旱植物的研究第66-69页
第二篇 研究内容第69-115页
 第一章 抗旱、耐盐碱野大麦品种选育研究第69-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育种材料第69页
   ·育种方法第69-71页
     ·野大麦的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第70页
     ·野大麦胚性悬浮细胞系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第70页
     ·人工诱变方法第70-71页
       ·化学诱变第70页
       ·物理诱变第70-71页
     ·野大麦原生质体培养与愈伤组织的形成第71页
     ·野大麦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第71页
     ·耐盐锻炼和定向选育第71页
   ·育种程序第71页
   ·观测项目第7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生长发育节律第71页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第71-73页
   ·抗逆性第73-74页
   ·生产性能第74页
   ·营养成分分析第74-75页
   ·栽培管理技术第75页
  3 小结第75-76页
 第二章 种植野大麦改良盐碱化草地试验研究第76-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6-77页
   ·自然概况第76页
   ·供试材料第76页
   ·供试种子的品质鉴定第76页
   ·试验区设计及播种第76页
   ·生长管理情况第76-77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7-80页
   ·牧草生长性能第77-78页
   ·牧草的越冬返青状况第78页
   ·牧草产量第78-79页
   ·牧草营养成分第79-80页
   ·土壤养分第80页
  3 讨论第80-81页
  4 小结第81-82页
 第三章 野大麦转基因育种研究第82-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100页
   ·材料与试剂第82-83页
     ·菌种和质粒第82页
     ·植物材料第82页
     ·主要生化试剂第82页
     ·其它药品第82页
     ·培养基类第82-83页
     ·主要仪器第83页
   ·方法第83-100页
     ·TPS1基因的分离、克隆和鉴定第83-88页
     ·植物表达载体PTBNX的构建第88-89页
     ·表达载体PTBNX的农杆菌(EHA105)转化第89-90页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第90页
     ·转基因野大麦的分子检测第90-95页
     ·转基因株系T0代抗旱性分析第95-10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0-112页
   ·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测序第100-102页
     ·酵母 DNA的提取第100页
     ·TPS1基因的鉴定第100-101页
     ·重组质粒目的片段的测序结果第101-102页
   ·表达载体pTBNX的构建第102-104页
   ·TPS1 T_0代转基因野大麦的获得第104-105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105-107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及PCR-Southern鉴定第105-106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Northern鉴定第106-107页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察及耐旱性分析第107-112页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察第107页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107-108页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108-109页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109页
     ·PEG处理对转基因植株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第109-110页
     ·转基因植株细胞质透性的测定第110-111页
     ·耐旱性测试第111-112页
     ·转基因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第112页
  3 讨论第112-113页
  4 小结第113-115页
结论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0页
中文摘要第130-132页
英文摘要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导师简介第135-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TS系统中实时数据库事务处理的研究
下一篇:“双固一通”针法对甲亢性心肌病大鼠心室肥厚指数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