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1 访花昆虫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2 国内外访花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植物自身性状对昆虫访花的影响 | 第9-12页 |
·花的颜色 | 第9页 |
·花的气味 | 第9-10页 |
·花蜜与花粉 | 第10页 |
·花形构造 | 第10-11页 |
·植物非花器挥发性物质 | 第11-12页 |
·昆虫结构及生理对访花的适应 | 第12-13页 |
·特殊的专性传粉关系 | 第13页 |
·昆虫访花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 第13-14页 |
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22页 |
(一) 访花昆虫花色机制——花色的趋向性研究 | 第16-17页 |
1 室内研究 | 第16页 |
·研究时间和材料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室外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地点、时间和材料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二) 访花昆虫花的形态机制——花部形态与昆虫种类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 研究地点、时间和材料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 访花昆虫花的气味机制——昆虫嗅觉的气味趋向性研究 | 第18-2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提取方法 | 第18页 |
·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生物测定---“Y”型玻璃嗅觉仪测定法 | 第19-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具气味引诱作用的优势开花植物的筛选 | 第21页 |
·气味引诱机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一) 访花昆虫花色机制——花色的趋向性研究 | 第22-33页 |
1 室内研究结果 | 第22-24页 |
2 室外研究结果 | 第24-32页 |
3 分析 | 第32-33页 |
·室内研究 | 第32页 |
·室外研究 | 第32-33页 |
·室内与室外研究的比较 | 第33页 |
(二) 访花昆虫花的形态机制——花部形态与昆虫种类关系研究 | 第33-39页 |
1 结果 | 第33-38页 |
·花冠形态与传粉者种类的关系 | 第35-37页 |
·花冠管基部有蜜腺或缺如与传粉者种类的关系 | 第37页 |
·花部大小与传粉者体型大小的关系 | 第37-38页 |
·花序形态与传粉者种类的关系 | 第38页 |
2 分析 | 第38-39页 |
(三) 访花昆虫花的气味机制——昆虫嗅觉的气味趋向性研究 | 第39-44页 |
1 具气味引诱作用的优势开花蜜粉源植物的筛选 | 第39页 |
2 气味引诱机制 | 第39-43页 |
·两相溶剂萃取分离及其产物的昆虫嗅觉定向的生物测定 | 第39-40页 |
·柱层析色谱及其分离产物的生测 | 第40-41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引诱昆虫访花的鲜花提取物有效成分 | 第41-43页 |
3 访花昆虫对鲜花挥发性气味的趋向性行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7页 |
1 花色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2 访花昆虫与花的形态机制 | 第45页 |
3 访花昆虫与花的气味机制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