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2-13页 |
·本体论研究充满争议,缺乏开放和包容 | 第12-13页 |
·价值论研究虽有共识,但比较肤浅 | 第13页 |
·方法论研究刚刚起步,急需系统和完善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历史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系统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辨证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本体论介评 | 第15-25页 |
·回顾:对争议的梳理 | 第15-18页 |
·大陆学者的观点 | 第15-16页 |
·台湾学者的观点 | 第16-17页 |
·国外学者的观点 | 第17-18页 |
·反思 | 第18-19页 |
·概念界定的争议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 第18页 |
·概念争议反映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盲目和不规范 | 第18-19页 |
·社会法的内涵与外延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 第19页 |
·完善:走向开放与实证——以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功能组合为例 | 第19-25页 |
·社会法与经济法功能组合的必要与动因 | 第20-21页 |
·社会法与经济法功能组合的现实进路 | 第21-25页 |
第三章 价值论介评 | 第25-32页 |
·回顾:对共识的提炼 | 第25-29页 |
·关于社会法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关于社会法的功能 | 第26-27页 |
·关于社会法的理念 | 第27-29页 |
·反思 | 第29页 |
·价值论研究的抽象性有余,具体性不足 | 第29页 |
·价值论研究的普适性有余,本土性不足 | 第29页 |
·完善:本土资源的挖掘——社会法在中国的困境与机遇 | 第29-32页 |
·政府主导 | 第29-30页 |
·阶梯性不平衡 | 第30-31页 |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既有制度与应有制度之间的断裂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方法论介评 | 第32-39页 |
·回顾 | 第32页 |
·反思 | 第32-33页 |
·比较研究过于肤浅 | 第32页 |
·实体研究与程序研究相脱节 | 第32-33页 |
·完善之一:比较研究的新视点——从概念和制度到理念的重心转向 | 第33-35页 |
·传统比较研究方法的检讨 | 第33-34页 |
·社会法比较研究应以理念比较为导向 | 第34-35页 |
·完善之二:实体与程序的融合——社会法视野中的公益诉讼 | 第35-39页 |
·社会法为公益诉讼的原理提供了新的诠释 | 第36-37页 |
·社会法为公益诉讼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新的范例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