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吉林省玉米高产育种模式与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6页
 1. 中国粮食安全性及玉米的战略位第13-16页
   ·粮食安全性第13-14页
   ·玉米的战略地位第14-15页
   ·吉林省农业生产条件和玉米生产状况第15-16页
     ·吉林省生产概况第15页
     ·吉林省玉米生产第15-16页
 2. 玉米育种历史与现状第16-22页
   ·国外玉米育种简史第16-17页
   ·国内玉米育种简史第17-21页
     ·国内玉米育种启蒙和创建阶段第17-18页
     ·品种间杂交种和双交种兼用阶段第18页
     ·单交种创制和普及阶段第18-20页
     ·半耐密型玉米普及推广和PN78599时代第20页
     ·超高产耐密型玉米时代的到来第20-21页
   ·吉林省玉米育种简史及品种演变第21-22页
     ·双交种和单交种兼用阶段第21页
     ·完成了单交种对双交种、三交种的更替第21-22页
     ·四大种质形成发展阶段第22页
     ·高产大穗耐密型玉米并用阶段第22页
 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第22-34页
   ·杂种F_1代遗传机理第22-23页
   ·两种配合力的作用第23-24页
   ·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研究第24-30页
     ·杂种优势类群及杂优模式研究进展第24-27页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的方法第27-30页
   ·杂种优势预测研究第30-32页
     ·玉米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第30-32页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第32页
   ·玉米产量构成第32-34页
     ·玉米群体和个体关系第32-33页
     ·个体形态结构第33-34页
     ·冠层结构第34页
     ·源与库的关系第34页
     ·产量因素第34页
 4. 本项研究目的意义第34-36页
第二章 吉林省玉米高产育种基础理论模式的研究第36-48页
 1. 玉米产量构成及其生产所需环境条件第36-40页
   ·玉米产量因素的形成第36-37页
   ·玉米生产所需环境条件第37-38页
   ·吉林省主要农业生态区及生态条件第38-39页
     ·西部半干旱农业生态条件第38页
     ·中部半湿润农业生态条件第38-39页
     ·东部湿润农业生态条件第39页
   ·吉林省玉米生态区育种目标第39-40页
     ·西部半干旱农业生态区育种目标第39页
     ·半湿润农业生态区育种目标第39-40页
 2 吉林省玉米高产育种模式第40-46页
   ·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表现第40页
   ·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低下的原因第40-41页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第41页
     ·我国育种技术手段还落后,没有过硬的品种第41页
   ·几个高产稳产品种及重点自交系的表现第41-43页
     ·美国先玉335的表现第42页
     ·几个高产稳产品种第42-43页
     ·重点自交系第43页
   ·玉米亚热带(PN种质)材料的表现第43页
   ·高产杂交种的培育第43-45页
     ·高产育种目标第43-44页
     ·稳产育种与高产育种的育种方向第44-45页
   ·创制新的优势类群(群体),构建杂优模式第45页
   ·自交系的选育第45-46页
     ·美国的选系方法第45-46页
     ·选系标准和方法第46页
 3. 吉林省玉米高产育种之结论第46-48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48-95页
 1.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第48-83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供试材料及其所属优势类群第48-49页
     ·试验设计第49-50页
   ·统计分析第50-51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50页
     ·配合力分析第50页
     ·遗传参数分析第50页
     ·遗传模型分析第50页
     ·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第50-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83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51-56页
     ·配合力分析第56-70页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第70-72页
     ·穗部性状遗传模型测验第72-76页
     ·玉米PN改良系各性状的遗传分析第76-83页
 2. 玉米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第83-95页
   ·前言第83-87页
     ·DNA分子标记技术第83-86页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86-87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87-91页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RAPD分析第87-89页
     ·玉米自交系的ISSR分析第89-91页
   ·结果与分析第91-95页
     ·玉米亲本自交系及杂交种的RAPD分析第91-93页
     ·不同玉米自交系ISSR分析第93-95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95-107页
 1. 讨论第95-103页
   ·以三大模式为主体的杂种优势模式初见规模第95-97页
   ·关于稳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第97页
   ·关于玉米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和利用第97-99页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第97-98页
     ·整合优良基因、创制新的优良群体和新的自交系第98页
     ·自选系的归类,高产稳产组合的选择第98-99页
   ·关于生物技术在玉米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第99-101页
     ·RAPD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第99-100页
     ·有关RAPD方法第100页
     ·ISSR标记方法对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第100页
     ·有关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玉米的亲缘关系的正确利用第100-101页
   ·有关其它问题第101-103页
     ·含亚热带血缘改良材料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第101页
     ·含亚热带血缘改良系重要性状的遗传特点第101-102页
     ·高产育种性状间的协调第102-103页
 2. 结论第103-107页
   ·提出了适合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稳产育种计划第103页
   ·总结玉米育种史,提出中国玉米育种有影响的3个重要时期第103-104页
   ·总结玉米生产上种质构成,提出以三大模式为主体的优势模式第104页
   ·整合有利基因,创制新的优势群,确定优势模式和优势组合第104页
   ·遗传性研究第104-105页
   ·利用RAPD、ISSR技术对自选系进行类群划分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6页
附录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个人简介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春市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会计行为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