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3页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 第10-23页 |
第一节、理论产生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理论产生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二节、政府绩效管理概念 | 第14-20页 |
一、绩效 | 第14-15页 |
二、政府绩效 | 第15-16页 |
三、政府绩效管理概念及特点 | 第16-20页 |
第三节、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 第20-23页 |
一、建立有效绩效管理系统的原则 | 第20页 |
二、建立有效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制构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与治理困境分析) | 第23-38页 |
第一节 中国地方行政区域的结构和框架 | 第24-25页 |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 | 第24-25页 |
二、行政区域的层级和类型 | 第25页 |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行政地位 | 第25-31页 |
一、单一制中央集权制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地方政府地位和功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 第28-29页 |
四、一国两制制度对地方政府体制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五、村民自治制度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困境分析 | 第31-38页 |
一、行政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 第31-33页 |
二、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存在张力 | 第33-34页 |
三、执政党的对于地方政府管理存在越位现象 | 第34页 |
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第34页 |
五、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的价值取向存在偏位 | 第34-35页 |
六、缺乏科学的战略目标制定与分解机制 | 第35-36页 |
七、缺乏合理和有效的政绩评估与行政监督 | 第36页 |
八、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 | 第36-37页 |
九、缺乏法制建设 | 第37-38页 |
第三章、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条件及潜在受益分析 | 第38-51页 |
第一节、必要性分析 | 第38-40页 |
一、在我国,建立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以有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二、建立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是适应加入WTO,我国行政机制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所以有经济必要性。 | 第39页 |
三、在当前,建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还是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需要,所以还有政治必要性。 | 第39-40页 |
第二节、正面条件分析 | 第40-41页 |
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着较好的政府文化背景和民众基础。 | 第40页 |
二、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易于统一思想协调推进。 | 第40页 |
三、政府中央高层对于科学治国的高度重视和推进决心 | 第40-41页 |
四、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 第41页 |
第三节、负面条件分析 | 第41-45页 |
一、困难首先来自企业与政府两种组织的性质差异 | 第41-42页 |
二、政府行政组织所特有的弊端也会增加政府绩效管理的难度 | 第42-43页 |
三、在中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还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障碍:观念的障碍 | 第43-44页 |
四、绩效管理本身的实施困难分析——绩效评估难以推行(具体操作的障碍) | 第44-45页 |
第三节、潜在受益分析 | 第45-51页 |
一、绩效管理有助于发展电子政务,促进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 | 第45-46页 |
二、绩效管理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第46-48页 |
三、绩效管理有助于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推动向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48页 |
四、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度和政务的透明度,实现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 | 第48-51页 |
第四章、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分析 | 第51-63页 |
第一节、基础准备 | 第51-57页 |
一、理顺中国政府行政组织结构 | 第52-53页 |
二、理顺执政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三、完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对称和分布平衡 | 第54-55页 |
四、建设新型政府文化 | 第55-57页 |
第二节、明确战略目标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解机制 | 第57-58页 |
一、建立明确的愿景与战略 | 第57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分解体系 | 第57-58页 |
第三节、完善绩效评估 | 第58-60页 |
一、设计科学、合理、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58-59页 |
二、完善绩效评估的方法 | 第59页 |
三、绩效评估技术信息化 | 第59页 |
四、评估主体社会化、多元化 | 第59-60页 |
五、评估的时效应该是长短结合的 | 第60页 |
六、评估的内容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有 | 第60页 |
第四节、强化持续不断的沟通 | 第60-61页 |
一、沟通的原则 | 第60-61页 |
二、加强沟通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61页 |
第五节、制度保障 | 第61-63页 |
一、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立法工作 | 第61-62页 |
二、政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权化改革。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一、主要参考著作 | 第64-65页 |
二、主要参考论文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