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一 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 | 第6-30页 |
| (一) 互联网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6-26页 |
| 1. 互联网的本质 | 第6-8页 |
| 2. 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 第8-9页 |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情况 | 第9-22页 |
| 4.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 第22-26页 |
| (二) 积极引导互联网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26-30页 |
| 1.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 第26-27页 |
|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互联网的重要价值 | 第27-30页 |
| 二 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态势和有关法律 | 第30-39页 |
| (一) 当前互联网发展状况 | 第30-33页 |
| 1.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宏观情况 | 第30-31页 |
| 2. 互联网的特征 | 第31-33页 |
| (二) 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控制 | 第33-39页 |
| 1. 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概述 | 第34-35页 |
| 2. 我国在互联网法律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3. 完善互联网法律控制的举措 | 第36-39页 |
| 三 积极引导互联网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39-45页 |
| (一) 对互联网管理的原则 | 第39-40页 |
| 1. 主动性原则 | 第39页 |
| 2. 开放性原则 | 第39页 |
| 3. 尊重网络规律 | 第39-40页 |
| 4. 网络建设和网下建设工作相结合 | 第40页 |
| (二) 互联网管理的内容 | 第40-45页 |
| 1. 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建设 | 第40页 |
| 2. 建立党和政府网上宣传阵地,积极宣传我国形象 | 第40-41页 |
| 3. 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 | 第41-42页 |
| 4. 大力拓展“信息疆域”,掌握信息监控权,加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 | 第42页 |
| 5. 加快互联网的建设,增加网上的中文信息 | 第42-43页 |
| 6. 加快有关网络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 第43-44页 |
| 7.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网络专业队伍,普及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 | 第44页 |
| 8. 加强青少年网络观教育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46页 |
| 注释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9页 |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