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astract | 第10-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污染 | 第13-15页 |
·硫化物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有机质污染 | 第14页 |
·重金属污染 | 第14-15页 |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修复 | 第15-21页 |
·去除硫化物以修复环境 | 第15-20页 |
·生物修复法 | 第15-17页 |
·化学修复法 | 第17-20页 |
·电化学修复法 | 第17页 |
·絮凝沉淀法 | 第17页 |
·氧化法 | 第17-20页 |
·去除有机质以修复环境 | 第20页 |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中的重金属 | 第20-21页 |
·乳山湾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调查与研究 | 第21页 |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乳山湾养殖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分布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3页 |
·样品测定分析 | 第23-24页 |
·结果讨论 | 第24-31页 |
·各站点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比较 | 第24-26页 |
·硫化物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分布 | 第26-29页 |
·硫化物含量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 | 第29-30页 |
·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硫化物与氧化-还原电位对比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3 硫化物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研究 | 第32-35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讨论 | 第33-34页 |
·硫化物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 | 第33页 |
·菲律宾蛤仔对硫化物的耐受性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三氧化二铁去除 AVS的研究 | 第35-50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Fe_2O_3去除AVS 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37页 |
·硫的各形态、Fe~(3+)/Fe~(2+)比值和Fe~(3+)、Fe~(2+)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37-38页 |
·测定方法 | 第38-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AVS的96h去除率的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Fe~(3+)/S~(~(2-))摩尔比对AVS 的96h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页 |
·温度对AVS 的96h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pH 对AVS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盐度对AVS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页 |
·潮汐对AVS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硫的各种形态、Fe~(3+)/Fe~(2+)值和Fe~(3+)、Fe~(2+)随时间的变化 | 第45-49页 |
·硫的各种形态的变化 | 第45-47页 |
·Fe~(3+)/Fe~(2+)比值和Fe~(3+)、Fe~(2+)含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现场实验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1页 |
·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氧化-还原电位(Eh)的变化 | 第52页 |
·AVS 的变化 | 第52-54页 |
·S 的变化 | 第54-55页 |
·S~(2-)、SO_3~(2-)和S_2SO_3~(2-)的变化 | 第55-56页 |
·S~(2-) 的变化 | 第56页 |
·SO_3~(2-)的变化 | 第56页 |
·S_2SO_3~(2-) 的变化 | 第56页 |
·Fe~(3+)/Fe~(2+)的变化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红土和铁矿砂环境效应 | 第57-58页 |
·红土和铁矿砂对硫的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58页 |
·红土和铁矿砂的生态效应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