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能级特征 | 第13-19页 |
·稀土离子的电子能级特征 | 第13-14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中各配体间的能量传递 | 第14-16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能量传输原理 | 第16-19页 |
·配体的激发态 | 第16-17页 |
·Dexter能量传递原理 | 第17-18页 |
·Frank-Condon原理 | 第18-19页 |
·电致发光概述 | 第19-27页 |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史和特点 | 第19-20页 |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和器件结构 | 第20-23页 |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 第23-27页 |
·电极材料 | 第23页 |
·载流子材料 | 第23-24页 |
·发光材料 | 第24-25页 |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25-27页 |
·稀土光功能材料概述 | 第27-32页 |
·稀土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27页 |
·稀土铕金属有机配合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分类 | 第28-29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原理 | 第29-31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 | 第31-32页 |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 | 第31-32页 |
·稀土转光薄膜 | 第32页 |
·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32-3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第34-39页 |
·Eu(DBM)_3Phen的合成 | 第34-36页 |
·实验样品 | 第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36页 |
·Eu(SAL)_3Phen的合成 | 第36-37页 |
·实验样品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Eu_2(o-Phthalic)_34(H_2O)和Eu_2(o-Phthalic)_3(Phen)_22(H_2O)的合成 | 第37-38页 |
·实验样品 | 第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测试仪器 | 第38-39页 |
第三章 Eu(DBM)_3Phen的结果与讨论 | 第39-57页 |
·产物结构指认 | 第39-41页 |
·元素分析 | 第4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H-核磁谱分析 | 第40-41页 |
·单晶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单晶的制备 | 第41-42页 |
·单晶结构表征 | 第42-47页 |
·产物的光物理性能及电化学行为 | 第47-54页 |
·斯托克斯频移的弗兰克—康登模型及浓度效应 | 第47页 |
·激发发射光谱分析 | 第47-50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循环伏安法 | 第51-54页 |
·能量传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铕光机功能材料结果与讨论 | 第57-70页 |
·Eu(SAL)_3Phen的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元素分析 | 第57-5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激发发射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分子内能量传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63-64页 |
·Eu_2(o-Phthalic)_34(H_2O)和Eu_2(o-Phthalic)_3(Phen)_22(H_2O)的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65页 |
·分子内能量传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