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9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3-16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三、研究的构想与内容框架 | 第19-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概念的界定 | 第23-29页 |
(一) “社会变革”释义 | 第23-24页 |
(二) “德育”与“高校德育”释义 | 第24-27页 |
(三) “德育转型”释义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价值主体回归与高校德育新探索(1978-1992) | 第29-61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高校德育环境的转变 | 第29-40页 |
一、“改革”带来价值主体的回归与理性精神的张扬 | 第29-36页 |
二、“开放”引发权威效应的丧失与自我价值的凸现 | 第36-40页 |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构与转型探索 | 第40-52页 |
一、新教育方针的确立对高校德育的引导 | 第40-42页 |
二、80年代高校德育的实践探寻 | 第42-49页 |
三、高校德育研究的启动: 德育的学科化走向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教育危机”中的高校德育 | 第52-61页 |
一、价值导向的错位与德育工作的弱化 | 第52-55页 |
二、高校德育的失误 | 第55-57页 |
三、反思: 在社会变革中高校德育何以作为? | 第57-61页 |
第二章 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多元价值文化与高校德育的新发展(1992-2005) | 第61-98页 |
第一节 高校德育发展的复杂背景 | 第61-74页 |
一、遭遇新挑战: 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 第61-64页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文化 | 第64-68页 |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德育面临的时代性新课题 | 第68-74页 |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改革探索 | 第74-87页 |
一、高校德育在改革中的新发展 | 第74-78页 |
二、开启心灵之门: 高校德育价值指向的新维度 | 第78-81页 |
三、人文素质教育: 寻求“精神家园”的重建路径 | 第81-85页 |
四、诚信教育: 源自信用经济时代的呼唤 | 第85-87页 |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与网络德育的启动 | 第87-98页 |
一、网络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冲击 | 第88-90页 |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启动 | 第90-93页 |
三、“红色网站”的尴尬境遇 | 第93-95页 |
四、网络德育中的主体自觉 | 第95-98页 |
第三章 德育功能观与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置 | 第98-138页 |
第一节 高校德育目标设置的理性反思 | 第99-110页 |
一、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发展 | 第99-103页 |
二、高校德育目标特点的理性分析 | 第103-110页 |
第二节 高校德育功能反思与功能拓展 | 第110-119页 |
一、我国高校德育功能发展的历史梳理与反思 | 第111-116页 |
二、德育功能观的更新与高校德育功能的拓展 | 第116-119页 |
第三节 构建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新视角 | 第119-128页 |
一、确立高校德育目标的依据 | 第120-125页 |
二、德育目标应体现先进文化的价值意蕴 | 第125-126页 |
三、境界提升: 德育目标设置的维度指向 | 第126-128页 |
第四节 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德育功能的创新 | 第128-138页 |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决定高校德育功能的转换 | 第128-130页 |
二、高校德育功能的时代创新 | 第130-138页 |
第四章 德育课程观念更新与高校德育课程建构 | 第138-194页 |
第一节 德育课程观与高校德育课程发展进程 | 第138-152页 |
一、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 第139-142页 |
二、德育观念变革与高校德育课程的演进 | 第142-147页 |
三、《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的文本解读 | 第147-152页 |
第二节 “主渠道”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分析 | 第152-167页 |
一、“两课”: 学生出勤率及其课堂表现 | 第153-155页 |
二、“主渠道”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剖析 | 第155-164页 |
三、德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辨析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不容忽视: 非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德育功效 | 第167-183页 |
一、德育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 | 第167-175页 |
二、校园文化: 一种典型的隐性德育课程 | 第175-183页 |
第四节 课程观变革下的高校德育课程改革 | 第183-194页 |
一、高校德育课程观念的变革 | 第184-186页 |
二、整合德育课程群建设 | 第186-190页 |
三、沟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 第190-194页 |
第五章 高校德育的日常实践: 辅导员工作之个案分析 | 第194-225页 |
第一节 现状: 日常德育在事务性工作中游离 | 第194-207页 |
一、博弈: 管理与教育的选择 | 第195-200页 |
二、辅导员的生命样态: 来自一线的诉说 | 第200-205页 |
三、学生眼中的辅导员与日常德育 | 第205-207页 |
第二节 历史回眸: 缘自日常政治控制的需要 | 第207-216页 |
一、辅导员工作的历史溯源 | 第207-210页 |
二、辅导员工作模式与日常德育的发展 | 第210-212页 |
三、日常德育实践的困境分析 | 第212-216页 |
第三节 在交往互动实践中重新诊释日常德育 | 第216-225页 |
一、日常德育应回归日常生活 | 第216-219页 |
二、在日常交往互动中重构师生德育关系 | 第219-222页 |
三、日常德育中制度和教育的和谐统一 | 第222-225页 |
第六章 走向未来: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转型 | 第225-250页 |
第一节 整合中外优秀德育资源 | 第225-238页 |
一、文化传统: 德育现代化转型的内源性资源 | 第226-230页 |
二、外来优秀德育文化资源的借鉴 | 第230-236页 |
三、东西方价值资源的整合 | 第236-238页 |
第二节 高校德育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思索 | 第238-250页 |
一、高校德育发展进程的前瞻性反思 | 第239-240页 |
二、高校德育立足“整体教育”的视野 | 第240-243页 |
三、走出困境: 回归本真的德育价值取向 | 第243-245页 |
四、走向未来: 追求德性的可持续发展 | 第245-250页 |
附录 | 第250-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3-263页 |
后记 | 第263-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