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6-53页 |
1·1 概念 | 第16-18页 |
1·2 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简史 | 第18-23页 |
1·2·1 西方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史 | 第18-21页 |
1·2·2 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 | 第21-23页 |
1·3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简史 | 第23-26页 |
1·3·1 大陆情况 | 第23-24页 |
1·3·2 香港地区情况 | 第24-25页 |
1·3·3 台湾地区情况 | 第25-26页 |
1·4 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概览 | 第26-43页 |
1·4·1 精神分析疗法 | 第26-28页 |
1·4·2 阿德勒学派疗法 | 第28-30页 |
1·4·3 存在主义疗法 | 第30-31页 |
1·4·4 当事人中心疗法 | 第31-32页 |
1·4·5 格式塔疗法 | 第32-34页 |
1·4·6 现实疗法 | 第34-35页 |
1·4·7 行为疗法 | 第35-37页 |
1·4·8 认知行为疗法 | 第37-38页 |
1·4·9 家庭系统疗法 | 第38-39页 |
1·4·10 女权主义疗法 | 第39-41页 |
1·4·11 后现代疗法 | 第41-43页 |
1·5 对西方心理咨询和治疗各流派疗法理论和方法的思考 | 第43-49页 |
1·5·1 关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 第43-46页 |
1·5·2 关于咨询关系:平等还是权威? | 第46-49页 |
1·6 影响力模式提出的意义 | 第49-5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53-64页 |
2·1 中国人(华人)的文化与心理研究 | 第53-54页 |
2·2 中国人(华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 | 第54-55页 |
2·3 中国人(华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55-64页 |
3 理论构建 | 第64-112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主要概念 | 第65-80页 |
3·2·1 人性观 | 第65-71页 |
3·2·2 咨询关系是最重要的 | 第71页 |
3·2·3 积极的影响力 | 第71-73页 |
3·2·4 重视对情绪的处理及对行为动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3·2·5 整体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6 咨询师的预测功能 | 第75-76页 |
3·2·7 短期咨询、问题解决和折衷主义的思想和模式 | 第76-77页 |
3·2·8 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 | 第77页 |
3·2·9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导向 | 第77-80页 |
3·3 咨询历程 | 第80-83页 |
3·3·1 咨询目标 | 第80页 |
3·3·2 咨询师的功能和角色 | 第80-81页 |
3·3·3 当事人在咨询中的体验 | 第81-82页 |
3·3·4 咨询关系 | 第82-83页 |
3·4 应用:咨询程序和技术 | 第83-112页 |
3·4·1 影响力塑造 | 第85-88页 |
3·4·2 “放风筝”原则 | 第88页 |
3·4·3 情绪情感诱发技术 | 第88-91页 |
3·4·4 情绪情感处理技术 | 第91-92页 |
3·4·5 结构化 | 第92页 |
3·4·6 “你已活在最好”假设和心理滴定技术 | 第92-94页 |
3·4·7 假建议与“搅动—沉淀”法 | 第94-95页 |
3·4·8 “装傻”与苏格拉底式提问 | 第95-96页 |
3·4·9 暗示性(预设)对话技巧 | 第96-98页 |
3·4·10 觉悟:讲故事 | 第98-99页 |
3·4·11 “最糟”承担和责任感 | 第99-100页 |
3·4·12 时限 | 第100-102页 |
3·4·13 “你是咨询师” | 第102页 |
3·4·14 自我披露 | 第102-103页 |
3·4·15 积极标签和肯定技术 | 第103-104页 |
3·4·16 好事报告 | 第104-106页 |
3·4·17 合理化:解构和重构 | 第106-107页 |
3·4·18 再定位 | 第107-108页 |
3·4·19 生涯叙事 | 第108-109页 |
3·4·20 行为预测 | 第109-110页 |
3·4·21 细节处理技术 | 第110页 |
3·4·22 有效行为指导 | 第110-111页 |
3·4·23 改变历程回顾 | 第111-112页 |
4 实证研究 | 第112-159页 |
4·1 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人性观研究 | 第112-116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112页 |
4·1·2 问卷编制 | 第112-113页 |
4·1·3 样本与施测 | 第113页 |
4·1·4 问卷项目分析 | 第113-116页 |
4·2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对心理咨询看法的研究 | 第116-129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116页 |
4·2·2 问卷编制 | 第116-117页 |
4·2·3 样本与施测 | 第117页 |
4·2·4 问卷项目分析 | 第117-129页 |
4·3 当事人对心理咨询看法的研究 | 第129-146页 |
4·3·1 研究目的 | 第129页 |
4·3·2 问卷编制 | 第129-130页 |
4·3·3 样本与施测 | 第130页 |
4·3·4 问卷项目分析 | 第130-146页 |
4·4 咨询师与当事人对心理咨询看法的比较研究 | 第146-154页 |
4·5 总体讨论 | 第154-159页 |
4·5·1 人性观研究部分 | 第154-155页 |
4·5·2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部分 | 第155-159页 |
5 案例报告 | 第159-170页 |
5·1 案例一 | 第159-162页 |
5·2 案例二 | 第162-165页 |
5·3 案例三 | 第165-168页 |
5·4 案例四 | 第168-170页 |
6 总结讨论 | 第170-179页 |
6·1 影响力模式与当代主要心理咨询模式的比较 | 第170-172页 |
6·2 影响力模式的贡献 | 第172-175页 |
6·3 影响力模式的限制 | 第175-176页 |
6·4 展望 | 第176-17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179-186页 |
8 附录 | 第186-194页 |
9 后记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