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逻辑结构框架 | 第14-16页 |
| 第2章 国内外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 第16-33页 |
| ·国外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 第16-20页 |
| ·我国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 第20-33页 |
| 第3章 我国大型铁路客运站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改造提出的要求 | 第33-46页 |
| ·站房存在的问题 | 第33-44页 |
| ·原有站房容量不能满足客运量的变化 | 第33页 |
| ·交通流线组织适应性差 | 第33-35页 |
| ·各种交通工具换乘不便 | 第35-36页 |
| ·面临的难题 | 第36-41页 |
| ·其他问题 | 第41-44页 |
| ·站区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客运站站场往往割裂城市联系 | 第44页 |
| ·站场区域的城市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 第44-45页 |
| ·客运站的地域性表达偏重于形象改造 | 第45页 |
| ·对改造提出的要求 | 第45-46页 |
| 第4章 高速铁路客运站设计对原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改造的借鉴 | 第46-72页 |
| ·欧洲高速铁路客运站 | 第46-51页 |
| ·法国 | 第46-48页 |
| ·德国 | 第48-51页 |
| ·日本高速铁路客运站 | 第51-56页 |
| ·大阪站 | 第51-53页 |
| ·新宿站 | 第53-55页 |
| ·新京都车站 | 第55-56页 |
| ·韩国高速铁路客运站 | 第56-58页 |
| ·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站 | 第58-69页 |
| ·上海南站 | 第58-62页 |
| ·北京南站 | 第62-66页 |
| ·其他大型高速铁路新客站 | 第66-69页 |
| ·小结 | 第69-72页 |
| ·对站房改造的借鉴 | 第69-70页 |
| ·对站区改造的借鉴 | 第70-72页 |
| 第5章 其他交通建筑设计对原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改造的借鉴 | 第72-82页 |
| ·地铁/轻轨车站站房的分析与借鉴 | 第72-74页 |
| ·航站楼的分析与借鉴 | 第74-82页 |
| ·融合开放的大空间 | 第75-76页 |
| ·综合交通体/立体换乘 | 第76-78页 |
| ·清晰便捷的流线设计 | 第78页 |
| ·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 | 第78-79页 |
| ·注重生态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 第79-81页 |
| ·其他 | 第81-82页 |
| 第6章 国内原有大型铁路客运站改造实例分析 | 第82-110页 |
| ·北京西客站 | 第82-85页 |
| ·成都火车北站 | 第85-97页 |
| ·1985年竣工的成都火车北站 | 第85-87页 |
| ·90年代的成都火车北站改造 | 第87-88页 |
| ·新一世纪的成都火车北站改造 | 第88-97页 |
| ·南京站 | 第97-103页 |
| ·福州站 | 第103-106页 |
| ·其它大型客运站改造实例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7章 我国大型铁路客运站的可行性改造策略 | 第110-132页 |
| ·站房容量的扩充 | 第110-118页 |
|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的概念 | 第110页 |
| ·不同站房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110-113页 |
| ·加建线上式高架候车厅 | 第113-116页 |
| ·加建楼层(夹层) | 第116-117页 |
| ·弹性空间 | 第117-118页 |
| ·站房交通流线的组织 | 第118-126页 |
| ·简化站房空间 | 第118-120页 |
| ·合理分流 | 第120-123页 |
| ·改进进出站流线 | 第123-124页 |
| ·“瓶颈”空间的处理 | 第124-126页 |
| ·站房的交通换乘组织 | 第126-128页 |
| ·与地铁的衔接 | 第126-127页 |
| ·与轻轨的衔接 | 第127页 |
| ·与公交车的衔接 | 第127页 |
| ·与出租车、社会车辆的衔接 | 第127-128页 |
| ·站房的人性化设计 | 第128页 |
| ·其它方面 | 第128-132页 |
| ·改变铁路线分割城市的消极影响 | 第128-129页 |
| ·客运站站区的综合开发 | 第129页 |
| ·客运站的地域性表达 | 第129-130页 |
| ·其它 | 第130-132页 |
| 结论 | 第132-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