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高压PVT性质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硫溶解与沉积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元素硫沉积对地层伤害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1页 |
·高压PVT物性参数计算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硫沉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元素硫沉积对地层伤害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本文所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 | 第25-27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高含硫酸性天然气物理性质研究 | 第27-50页 |
·饱和压力研究 | 第27-32页 |
·饱和压力的实验确定 | 第28-29页 |
·饱和压力的模拟和预测模型 | 第29-32页 |
·状态方程的选取和比较 | 第32页 |
·偏差系数研究 | 第32-41页 |
·定义及确定方法 | 第32-33页 |
·偏差系数的实验确定 | 第33-34页 |
·偏差系数计算模型及其校正 | 第34-38页 |
·偏差系数计算模型的对比计算和分析 | 第38-41页 |
·酸性气体粘度计算研究 | 第41-49页 |
·粘度计算模型 | 第41-45页 |
·粘度非烃校正模型 | 第45-46页 |
·粘度计算及方法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高含硫气体特殊相态变化和元素硫的物理性质 | 第50-68页 |
·高含硫气体特殊相态变化 | 第50-56页 |
·硫溶解与沉积 | 第50-54页 |
·元素硫凝固点变化 | 第54-56页 |
·硫与高含硫混合物的相态变化特征 | 第56-59页 |
·高含硫气体的相态变化 | 第56-57页 |
·元素硫的相态变化 | 第57-58页 |
·硫与纯H_2S的相态 | 第58-59页 |
·硫与高含硫混合物的相态 | 第59页 |
·元素硫的物理性质 | 第59-66页 |
·硫的存在状态 | 第59-60页 |
·硫的饱和蒸气压 | 第60-63页 |
·硫的密度 | 第63-64页 |
·硫的粘度 | 第64-65页 |
·硫的比热容 | 第65-66页 |
·硫的熔点、沸点和临界条件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高含硫气体气固相平衡热力学理论研究 | 第68-83页 |
·多相相平衡的热力学平衡判据 | 第68-71页 |
·超临界流体气固相平衡模型研究 | 第71-74页 |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概念及其性质 | 第71-72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 | 第72-73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气固相平衡方法研究 | 第73-74页 |
·高含硫气体中硫溶解度研究 | 第74-82页 |
·高含硫气体中气固热力学稠密气体模型 | 第74-78页 |
·高含硫气体中固体硫溶解度的经验关联模型 | 第78-82页 |
·两种热力学模型的比较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状态方程与混合规则的选择 | 第83-97页 |
·状态方程的选择 | 第83-93页 |
·维里方程 | 第83页 |
·立方型方程 | 第83-93页 |
·混合规则的选择 | 第93-96页 |
·维里方程的混合规则 | 第93-94页 |
·van der Waals单流体混合规则 | 第94-95页 |
·Adachi和Schwartzentruber混合规则 | 第95页 |
·谷明星混合规则 | 第95-96页 |
·混合规则的比较与选取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高含硫混合物气液和气液固相平衡热力学研究 | 第97-115页 |
·高含硫混合物气液相平衡 | 第97-100页 |
·相平衡时物质平衡方程 | 第97-98页 |
·相平衡时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 第98-99页 |
·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 | 第99-100页 |
·高含硫混合物气液固相平衡 | 第100-103页 |
·相平衡时物质平衡方程 | 第100-103页 |
·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 | 第103页 |
·高含硫混合物气液和气液固相平衡计算方法 | 第103-114页 |
·相平衡时组分硫的计算 | 第103-106页 |
·三相相平衡稳定性判断 | 第106-111页 |
·高含硫混合物相平衡计算步骤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7 高含硫气田硫沉积对气藏储层的伤害研究 | 第115-129页 |
·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8页 |
·达西运动时硫沉积模型的建立 | 第118-120页 |
·达西运动时硫沉积模型的运用 | 第120-123页 |
·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的影响 | 第120页 |
·硫沉积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硫沉积对地层含硫饱和度的影响 | 第121页 |
·硫沉积生产极限时间的确定 | 第121-122页 |
·硫沉积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非达西运动时硫沉积模型的建立 | 第123-124页 |
·非达西运动时硫沉积模型的运用 | 第124-128页 |
·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硫沉积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硫沉积对地层含硫饱和度的影响 | 第126页 |
·硫沉积生产极限时间的确定 | 第126-127页 |
·硫沉积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8 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度和硫沉积对地层伤害的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129-144页 |
·高含硫气固平衡模型的模拟计算 | 第129-131页 |
·高含硫气液固相平衡模型的模拟计算 | 第131-133页 |
·高含硫气井硫沉积对地层伤害实例研究 | 第133-143页 |
·实例井的基本情况 | 第133-134页 |
·实例计算及分析 | 第13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144-14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4-145页 |
·建议及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页 |
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2-153页 |
答辩委员会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