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白话小说塾师形象研究
序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塾师及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出现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私塾、塾师与明清白话小说 | 第12-20页 |
一、私塾与塾师 | 第12页 |
二、明清白话小说塾师形象纵览 | 第12-20页 |
第二节 塾师形象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出现探因 | 第20-24页 |
一、是明清私塾教育兴盛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 | 第20-21页 |
二、与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兴盛密切相关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小说家笔下灰色黯淡的塾师生涯 | 第24-33页 |
第一节 经济贫困、地位卑微 | 第24-27页 |
一、生计清贫困窘 | 第24-26页 |
二、地位卑贱低微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才疏学浅、德薄志短 | 第27-33页 |
一、学识上的良莠不齐 | 第28-30页 |
二、道德上的鱼龙混杂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塾师文学形象灰暗探因 | 第33-51页 |
第一节 塾师形象塑造的现实依据 | 第33-38页 |
一、经济地位——生活清贫 | 第34-35页 |
二、社会地位——人微位卑 | 第35-36页 |
三、学识修养——师德欠缺、水平参差 | 第36-37页 |
四、士风及其对师风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小说出版之商业运作对塾师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一、市民阶层的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 第39页 |
二、市民和文士之间的隔膜 | 第39-40页 |
三、商业运作所产生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小说作者对塾师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 第42-44页 |
一、私塾教育自身的弊端及小说家的批判 | 第42-43页 |
二、深谙个中滋味的局内人的感触与批判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科举制度对塾师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44-51页 |
一、科举制度对塾师的影响 | 第44-46页 |
二、科举制度下的世人心态 | 第46-47页 |
三、尴尬的社会定位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