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1章 兰科植物传粉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兰科植物的传粉生态学特征 | 第15-21页 |
·食源性欺骗传粉 | 第15-18页 |
·性欺骗传粉 | 第18-19页 |
·繁殖成功的特征 | 第19-20页 |
·欺骗性传粉系统的进化趋势 | 第20-21页 |
·依赖动物传粉植物的花粉流 | 第21-24页 |
·种内花形态变异及其适应意义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9页 |
第2章 独花兰的传粉生态学 | 第29-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3页 |
·实验材料和研究地点 | 第29-31页 |
·花的生物学研究 | 第31-32页 |
·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繁殖成功 | 第33页 |
·结果 | 第33-41页 |
·花的生物学研究 | 第33-35页 |
·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5-39页 |
·繁殖成功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第3章 独花兰的种群大小、传粉者访问和花粉流 | 第44-55页 |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种群大小与传粉者访问 | 第44-45页 |
·种群空间结构与传粉者访问 | 第45页 |
·花粉块散布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51页 |
·种群大小与传粉者访问、结实的关系 | 第46页 |
·种群空间结构与传粉者访问空间式样 | 第46-47页 |
·花粉散布式样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5页 |
第4章 独花兰的形态变异及其适应意义 | 第55-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7页 |
·实验地点 | 第55页 |
·传粉者形态的测量 | 第55-56页 |
·花形态的测量 | 第56-57页 |
·移栽实验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结果 | 第57-64页 |
·花形态性状的变异性 | 第57-59页 |
·花形态性状的地区变异式样 | 第59-6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传粉者的形态 | 第62页 |
·移栽实验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第5章 扇脉杓兰的传粉生态学 | 第67-8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7-70页 |
·研究材料和研究地点 | 第67-68页 |
·花的生物学研究 | 第68-69页 |
·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繁殖成功 | 第70页 |
·结果 | 第70-82页 |
·花的生物学 | 第70-72页 |
·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 | 第72-79页 |
·繁殖成功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9页 |
第6章 独花兰微卫星位点的分离 | 第89-10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9-96页 |
·实验材料和DNA 提取 | 第89-90页 |
·选取合适的限制性酶消化总DNA | 第90页 |
·接头与DNA 片段连接 | 第90-92页 |
·用Dynabead 富集含微卫星的DNA 片段 | 第92-93页 |
·点杂交(Dot Blots) | 第93-95页 |
·富含微卫星的DNA 片段与质粒载体连接 | 第95页 |
·转化质粒DNA | 第95页 |
·PCR 反应和储存阳性克隆 | 第95页 |
·测序 | 第95-96页 |
·引物设计 | 第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4页 |
·提取总DNA | 第96-97页 |
·选取合适的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 | 第97页 |
·DNA 片段与接头连接和PCR 扩增 | 第97-98页 |
·用Dynabead 富集含微卫星的DNA 片段 | 第98页 |
·用Dot blot 方法检测富含微卫星的DNA 片段 | 第98页 |
·克隆后菌液PCR | 第98-99页 |
·测序 | 第99页 |
·引物设计 | 第9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2页 |
在读期间完成论文目录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