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3页 |
第一章 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3-66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是主体选择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通过传导机制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政策措施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主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键 | 第24-28页 |
一、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原因 | 第25-26页 |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模式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主体目的性的体现 | 第28-36页 |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 第28-30页 |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涵义 | 第30-33页 |
三、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 第33-36页 |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 | 第36-40页 |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 | 第36-37页 |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 | 第37-40页 |
第五节 货币政策工具是为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 | 第40-49页 |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第41-48页 |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 第48-49页 |
第六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利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渠道和变量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 | 第49-56页 |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 第50-52页 |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 第52-54页 |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内容 | 第54-55页 |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 第55-56页 |
第七节 货币政策效果是货币政策主体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程度 | 第56-66页 |
一、货币政策有无效果 | 第57页 |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 第57-66页 |
第二章 国外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 第66-9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 第66-78页 |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 | 第66-68页 |
二、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 第68-70页 |
三、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量规律的论述 | 第70-72页 |
四、马克思关于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论述 | 第72-73页 |
五、马克思的货币利息理论 | 第73-76页 |
六、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78-81页 |
一、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论述 | 第78-79页 |
二、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 | 第79-80页 |
三、凯恩斯对利率的分析 | 第80-81页 |
四、对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 第81页 |
第三节 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81-87页 |
一、新剑桥学派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 | 第81-82页 |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第82-87页 |
三、对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 第87页 |
第四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87-91页 |
一、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分析 | 第87-88页 |
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 第88-90页 |
三、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 第90页 |
四、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分析 | 第90-91页 |
五、对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 第91页 |
第五节 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91-94页 |
一、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论 | 第92页 |
二、合理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 第92-93页 |
三、对合理预期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 第93-94页 |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4-123页 |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各要素的演变 | 第94-107页 |
一、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演变 | 第94-95页 |
二、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 第95-97页 |
三、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 第97-102页 |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 第102-106页 |
五、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一、1984-1996年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二、1997年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0-123页 |
一、中国人民银行缺乏独立性——通货膨胀与紧缩交替出现 | 第111-112页 |
二、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多重目标约束造成顾此失彼 | 第112-113页 |
三、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两难选择 | 第113-114页 |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存在障碍 | 第114-121页 |
五、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单一途径向多渠道传导受到制约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23-151页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123-130页 |
一、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 第123-125页 |
二、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现状分析 | 第125-127页 |
三、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确定的成因分析 | 第130-135页 |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最终目标一直处在不确定之中 | 第131-132页 |
二、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至今未能达成一致 | 第132-133页 |
三、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各中介目标分析 | 第135-141页 |
一、对现金计划作为中介目标认识的误区 | 第136-137页 |
二、贷款规模控制的局限性 | 第137-138页 |
三、货币供应量的缺陷 | 第138-141页 |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41-144页 |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自身障碍 | 第141-142页 |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外部障碍 | 第142-143页 |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障碍 | 第143-144页 |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 第144-151页 |
一、制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144-147页 |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部障碍 | 第147-151页 |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151-183页 |
第一节 建立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主体管理体系 | 第151-157页 |
一、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立法取向 | 第151-153页 |
二、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位和管理权力 | 第153-156页 |
三、营造有利于发挥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社会环境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明确以“币值稳定”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157-160页 |
一、货币中性要求以“币值稳定”为最终目标 | 第157-158页 |
二、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应该坚持“币值稳定”最终目标 | 第158-159页 |
三、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坚持“币值稳定”最终目标 | 第159页 |
四、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坚持“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 | 第159-160页 |
第三节 确立适应转轨经济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 | 第160-167页 |
一、直接盯住通货膨胀最终目标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国情 | 第161页 |
二、货币供应量当前可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问题较多 | 第161-163页 |
三、利率应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条件还不成熟 | 第163-165页 |
四、建立过渡性货币政策监测目标体系 | 第165-166页 |
五、强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为利率充分发挥中介目标作用创造条件 | 第166-167页 |
第四节 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 第167-176页 |
一、逐步改革再贷款制度 | 第167页 |
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67-170页 |
三、建立完善的再贴现制度 | 第170-172页 |
四、进一步发展公开市场业务 | 第172-174页 |
五、优化利率工具 | 第174-176页 |
第五节 建立货币政策各渠道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176-183页 |
一、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组织基础 | 第177-180页 |
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提供市场条件 | 第180页 |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 第180-181页 |
四、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居民资产负债结构,为增强货币政策效果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 第181-182页 |
五、通过科学预测和及时微调,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水平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1-192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