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英文文摘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12-14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一、写作思路 | 第15页 |
二、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三、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第二章 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有关储蓄—投资均衡的理论 | 第16-19页 |
一、马克思有关储蓄投资均衡理论 | 第16-17页 |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均衡理论 | 第17-18页 |
三、发展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均衡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居民储蓄—投资转化 | 第19-22页 |
一、居民储蓄—投资非均衡的主要原因 | 第19-21页 |
二、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及衡量指标 | 第22-28页 |
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 第22-24页 |
二、衡量指标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历史考察 | 第28-32页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 | 第28-29页 |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居民储蓄—投资转化 | 第29-31页 |
三、转轨时期的居民储蓄—投资转化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一、银行信贷机制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二、直接金融转化机制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三、直接转化机制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实证研究 | 第35-53页 |
第一节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前提条件考察 | 第35-40页 |
一、经典作家的论述与学界的观点 | 第36-37页 |
二、前提条件考察的基本结论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资本形成效率分析 | 第40-46页 |
一、储蓄缺口和储蓄转化率 | 第40-42页 |
二、居民储蓄贮藏率 | 第42-43页 |
三、居民储蓄—投资直接转化率 | 第43页 |
四、银行经营效率 | 第43-45页 |
五、金融交易成本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 第46-51页 |
一、固定资本形成率和投资效率 | 第46-47页 |
二、居民储蓄收益率 | 第47-49页 |
三、金融机构存贷差和不良贷款 | 第49-50页 |
四、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有关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结论 | 第51-53页 |
一、第一层次结论 | 第51-52页 |
二、第二层次结论 | 第52页 |
三、第三层次结论 | 第52页 |
四、国际横向比较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提高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3-64页 |
第一节 适当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储蓄率 | 第53-56页 |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 第53-54页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 第54页 |
三、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居民支出预期 | 第54-55页 |
四、继续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 | 第55页 |
五、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新型消费方式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完善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转化机制 | 第56-59页 |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 第56-57页 |
二、加快非国有银行发展 | 第57-58页 |
三、鼓励信用社等多种非银行间接金融机构发展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金融转化效率 | 第59-61页 |
一、加快债券市场建设,健全证券市场结构体系 | 第59-60页 |
二、大力完善和发展股票市场,增加股市吸引力 | 第60页 |
三、优化和创新金融工具,更广泛吸引居民储蓄流入证券市场 | 第60-61页 |
四、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加强证券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 第61页 |
第四节 构筑市场主导的竞争型综合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 第61-64页 |
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转化机制 | 第62页 |
二、居民储蓄—投资转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转化机制 | 第62-63页 |
三、居民储蓄—投资转化应该是一个竞争的转化机制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