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14-17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2-23页 |
·菌种筛选 | 第22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2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菌种分离纯化方法 | 第23-24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鉴定 | 第24页 |
·细菌细胞数量的测定 | 第24页 |
·铁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选育 | 第24页 |
·人工浊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菌种的分离以及高效菌种的选育 | 第25-35页 |
·菌种富集和分离 | 第25-26页 |
·菌种富集与筛选 | 第25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25-26页 |
·T.f的特性研究 | 第26页 |
·T.f菌生长曲线以及Fe~(2+)的氧化 | 第26页 |
·pH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第26页 |
·温度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第26页 |
·接种量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第26页 |
·耐受低pH菌种的自然选育 | 第26-27页 |
·紫外诱变 | 第2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7-33页 |
·菌体形态观察结果以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27-28页 |
·T.f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Fe~(2+)的氧化 | 第28-29页 |
·初始pH对氧化Fe~(2+)的影响 | 第29页 |
·温度对细菌氧化Fe~(2+)的影响 | 第29-30页 |
·接种量对细菌氧化Fe~(2+)的影响 | 第30-31页 |
·耐受较低pH的定向培育 | 第31-32页 |
·紫外诱变效果 | 第32页 |
·诱变前后菌种氧化活性的比较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T.f菌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35-39页 |
·菌种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原理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T.f菌悬浮培养制备硫酸铁的研究 | 第39-45页 |
·菌种 | 第39页 |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40页 |
·微生物的适应性 | 第40页 |
·原液/料液的最佳比例 | 第40页 |
·最佳酸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通气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T.f菌的适应性 | 第41页 |
·最佳母液/料液比例 | 第41-42页 |
·最佳pH确定 | 第42页 |
·通气量对制备聚合硫酸铁的影响 | 第42-43页 |
·总铁量不同的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T.f菌的固定化培养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 | 第45-53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菌种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页 |
·固定化反应器以及材料 | 第45-46页 |
·细菌的固定化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pH值对固定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通气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悬浮培养与固定化培养Fe~(2+)氧化的比较 | 第48-49页 |
·总铁量不同的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第49-50页 |
·培养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和总铁的变化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以及应用效果 | 第53-58页 |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 | 第53页 |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除浊效果 | 第53页 |
·不同混凝剂的除浊效果比较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Fe~(3+)/SiO_2摩尔比对除浊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PFSS用量对除浊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PFSS除浊对比实验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