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广谱高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4页 |
| ·褐飞虱 | 第9-10页 |
| ·发生与分布 | 第9-10页 |
| ·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 第10页 |
| ·褐飞虱的可持续管理及抗性品种的作用 | 第10页 |
| ·水稻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DNA分子标记发展概述 | 第13-21页 |
| ·DNA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 第14-19页 |
| ·DNA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水稻基因定位策略 | 第21-27页 |
| ·标记基因法 | 第21-22页 |
| ·初级三体分析法 | 第22-23页 |
| ·相互易位系法 | 第23页 |
| ·DNA分子标记法 | 第23-27页 |
|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27-32页 |
| ·基因定位 | 第27-28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28-29页 |
| ·追踪亲本遗传物质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动态 | 第29页 |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 第29页 |
| ·构建指纹图谱 | 第29-30页 |
| ·用于种质鉴定和品种分类 | 第30-31页 |
|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 第31-32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2页 |
| ·本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意义 | 第32-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37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 ·药品、试剂及配备 | 第34-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44页 |
| ·标记群体的构建 | 第37页 |
| ·抗性鉴定 | 第37-38页 |
| ·水稻总DNA的大量提取及其检测 | 第38-40页 |
| ·SSR分析及结果的PAGE检测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 ·稻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44-46页 |
| ·DNA质量检测 | 第46页 |
| ·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 第46-51页 |
| ·SSR引物的筛选 | 第46-47页 |
| ·抗性基因标记 | 第47-51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4页 |
| ·野生稻的资源利用 | 第51页 |
| ·微卫星标记水稻基因的优点 | 第51-52页 |
| ·稻褐飞虱抗性基因标记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 附表1 | 第63-66页 |
| 附表2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