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第9-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本论文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本论文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13-14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社会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5页 |
2.1 资源型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2.1.1 资源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界定 | 第16-17页 |
2.1.2 我国资源型城市基本情况 | 第17页 |
2.1.3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17-18页 |
2.2 全面小康社会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2.2.1 小康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 第18-21页 |
2.2.2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 第21-22页 |
2.2.3 全面小康的具体含义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 第25-34页 |
3.1 确立指标体系原则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3.2 确立指标体系的宏观原则 | 第26-31页 |
3.2.1 以十六大目标为依据 | 第27页 |
3.2.2 全面精简原则 | 第27-28页 |
3.2.3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2.4 衔接性原则 | 第29-31页 |
3.3 确立指标体系的微观原则 | 第31-32页 |
3.3.1 量化原则 | 第31页 |
3.3.2 产出重于投入原则 | 第31-32页 |
3.3.3 可行性原则 | 第32页 |
3.3.4 先进性原则 | 第32页 |
3.3.5 突出地域特点原则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50页 |
4.1 经济子系统指标 | 第34-36页 |
4.2 社会结构子系统指标 | 第36-39页 |
4.3 科教子系统指标 | 第39-41页 |
4.4 生活质量子系统指标 | 第41-44页 |
4.5 社会保障子系统指标 | 第44-46页 |
4.6 资源环保子系统指标 | 第46-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50-61页 |
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0-53页 |
5.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第50-51页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51-53页 |
5.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53-58页 |
5.2.1 确定指标得分 | 第54页 |
5.2.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8页 |
5.3 全面小康评价模型的应用方法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大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证研究 | 第61-73页 |
6.1 大庆市概况 | 第61-63页 |
6.1.1 大庆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61-62页 |
6.1.2 大庆市社会发展概况 | 第62-63页 |
6.1.3 大庆市环境发展概况 | 第63页 |
6.2 大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 第63-65页 |
6.3 大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 第65-67页 |
6.4 大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策与建议 | 第67-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