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对名誉的保护--以名誉主体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名誉内涵的概说 | 第9-21页 |
第一节 德国和日本法学界关于名誉概念的学说之争 | 第9-14页 |
一、德国关于名誉概念的学说 | 第9-11页 |
二、日本关于名誉概念的学说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学界对名誉内涵的界定 | 第14-21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名誉内涵的学说 | 第14-16页 |
二、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名誉内涵的学说 | 第16-21页 |
第二章 刑法对自然人名誉的保护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刑法对一般人名誉的保护 | 第21-24页 |
一、刑法对一般人名誉保护的概述 | 第21-22页 |
二、毁损名誉中的特定人问题 | 第22-23页 |
三、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质疑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刑法对特定身份人名誉的保护 | 第24-26页 |
一、具有外交身份人名誉的保护 | 第24-25页 |
二、具有公职身份人名誉的保护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刑法对胎儿名誉的保护 | 第26-29页 |
一、法律对胎儿名誉保护的现状 | 第26-27页 |
二、关于胎儿名誉保护的法理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刑法对死者名誉的保护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29-31页 |
一、外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例 | 第29-30页 |
二、我国大陆对于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理论学说 | 第31-36页 |
一、外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理论学说 | 第31-33页 |
二、我国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理论观点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对死者名誉保护的刑事立法模式 | 第36-38页 |
一、日本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模式 | 第36页 |
二、我国台湾地区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三、我国大陆对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模式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对死者名誉保护的限度 | 第38-40页 |
一、因“诽韩案”引发的对死者名誉保护限度的思考 | 第38-39页 |
二、对毁损死者名誉的其他限制性条件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刑法对法人及其他团体的名誉保护 | 第40-46页 |
第一节 法人及其他团体名誉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法人及其他团体名誉保护的论理分析 | 第42-44页 |
一、日本有关法人与其他团体名誉的理论 | 第42-43页 |
二、我国对法人与其他团体名誉保护的概说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法人及其他团体名誉保护的相关问题 | 第44-46页 |
一、法人的名誉权与商誉权的界限 | 第44-45页 |
三、法人解散后的名誉保护的问题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