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谐波治理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1.1.1 谐波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谐波治理的意义 | 第12-14页 |
1.1.3 谐波治理的措施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有源滤波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有源滤波器(APF)的基本运行原理和拓扑结构 | 第18-28页 |
2.1 有源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 有源滤波器的主电路形式 | 第19页 |
2.3 有源滤波器的拓扑结构 | 第19-27页 |
2.3.1 串联型有源滤波器 | 第20-21页 |
2.3.2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 | 第21-22页 |
2.3.3 混合型有源滤波器 | 第22-27页 |
2.3.3.1 APF和 PF并联后再并联接入电网 | 第22-23页 |
2.3.3.2 LC谐振注入式 | 第23-24页 |
2.3.3.3 有源电力滤波器和无源电力滤波器串联后再和电网并联 | 第24-25页 |
2.3.3.4 串联注入式以及 APF和 PF串联后再并联接入电网的结构 | 第25-26页 |
2.3.3.5 串联型有源滤波器和并联型无源滤波器的混合使用 | 第26页 |
2.3.3.6 串联型有源滤波器和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混合使用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新型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结构和参数设计 | 第28-43页 |
3.1 混合型有源滤波器整体结构设计 | 第28-32页 |
3.1.1 目前常用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结构 | 第28-29页 |
3.1.2 新型并联混合型注入式有源滤波器结构 | 第29-32页 |
3.1.2.1 拓扑结构 | 第29-30页 |
3.1.2.2 滤波原理分析 | 第30-32页 |
3.2 各部分参数设计研究 | 第32-38页 |
3.2.1 无源部分设计 | 第32-34页 |
3.2.1.1 单调谐滤波器设计 | 第32-33页 |
3.2.1.2 注入支路滤波器的设计 | 第33-34页 |
3.2.2 有源部分设计 | 第34-38页 |
3.2.2.1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 第34-35页 |
3.2.2.2 耦合变压器的设计 | 第35-36页 |
3.2.2.3 逆变器的设计 | 第36-37页 |
3.2.2.4 逆变器直流侧电容的设计 | 第37-38页 |
3.3 仿真与应用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谐波实时检测方法研究 | 第43-59页 |
4.1 目前常用的谐波和基波无功检测方法 | 第43-45页 |
4.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 | 第45-52页 |
4.2.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基波和谐波检测方法 | 第45-47页 |
4.2.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改进方法 | 第47-52页 |
4.2.2.1 计算环节精简 | 第48-50页 |
4.2.2.2 数字滤波器的替代实现 | 第50-52页 |
4.3 检测算法对比仿真研究 | 第52-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有源滤波器中逆变器死区效应研究与控制实现 | 第59-70页 |
5.1 有源滤波器主电路中死区效应分析 | 第59-63页 |
5.2 有源滤波器主电路中死区效应的补偿研究 | 第63-66页 |
5.2.1 补偿思路 | 第63-64页 |
5.2.2 实现方法 | 第64-66页 |
5.3 仿真模型与工程应用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