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需求 | 第13页 |
1.1.2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健康研究综述 | 第14-28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2.2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2.3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2.4 目前研究中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 第30-51页 |
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31-34页 |
2.2.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 第31-33页 |
2.2.2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 第33-34页 |
2.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 | 第34-36页 |
2.3.1 评价标准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2.3.2 评价标准 | 第35页 |
2.3.3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2.4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 第36-39页 |
2.4.1 评价方法比较 | 第36-37页 |
2.4.2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 | 第37-38页 |
2.4.3 多层次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方法 | 第38页 |
2.4.4 嫡值法赋权 | 第38-39页 |
2.5 实证研究 | 第39-49页 |
2.5.1 评价区的划分及特征 | 第39-41页 |
2.5.2 指标的选取 | 第41-42页 |
2.5.3 遥感信息确定的指标 | 第42-46页 |
2.5.4 评价结果 | 第46-47页 |
2.5.5 生态系统健康检验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水文指数法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 | 第51-70页 |
3.1 概述 | 第51-53页 |
3.1.1 河流生态系统 | 第51-52页 |
3.1.2 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与生态相关的水文指数 | 第53-55页 |
3.3 种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56页 |
3.3.1 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 | 第55页 |
3.3.2 生态适宜性理论 | 第55-56页 |
3.4 水文指数的选取 | 第56-58页 |
3.5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 | 第58-60页 |
3.6 降维方法的选取 | 第60-61页 |
3.6.1 方法比较 | 第60页 |
3.6.2 主变量筛选法 | 第60-61页 |
3.7 实证研究 | 第61-69页 |
3.7.1 水文测站的选取 | 第62-63页 |
3.7.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 | 第63-67页 |
3.7.3 生态环境需水检验 | 第67-6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湿周法的改进和应用 | 第70-88页 |
4.1 概述 | 第70-72页 |
4.1.1 断面形状对突变点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 生态环境需水的概率分析 | 第72-75页 |
4.2.1 湿周法确定生态基流步骤 | 第72-73页 |
4.2.2 生态环境需水量概率分布研究 | 第73-75页 |
4.3 生态环境需水空间变异性研究 | 第75-77页 |
4.3.1 基本思路 | 第75页 |
4.3.2 方法步骤 | 第75-77页 |
4.4 生态环境需水相关因子分析 | 第77-78页 |
4.5 与水文指数法比较 | 第78页 |
4.6 实证研究 | 第78-87页 |
4.6.1 频率分析 | 第79-81页 |
4.6.2 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81-84页 |
4.6.3 生态基流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4.6.4 比较分析 | 第85-8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2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5.3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研究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