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

南方地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需求第13页
  1.1.2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健康研究综述第14-28页
  1.2.1 相关概念第14-15页
  1.2.2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第15-24页
  1.2.3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第24-27页
  1.2.4 目前研究中不足之处第27-28页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28-30页
  1.3.1 研究思路第28-29页
  1.3.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第30-51页
 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0-31页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第31-34页
  2.2.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第31-33页
  2.2.2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第33-34页
 2.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第34-36页
  2.3.1 评价标准建立原则第34-35页
  2.3.2 评价标准第35页
  2.3.3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第35-36页
 2.4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第36-39页
  2.4.1 评价方法比较第36-37页
  2.4.2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第37-38页
  2.4.3 多层次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方法第38页
  2.4.4 嫡值法赋权第38-39页
 2.5 实证研究第39-49页
  2.5.1 评价区的划分及特征第39-41页
  2.5.2 指标的选取第41-42页
  2.5.3 遥感信息确定的指标第42-46页
  2.5.4 评价结果第46-47页
  2.5.5 生态系统健康检验第47-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水文指数法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第51-70页
 3.1 概述第51-53页
  3.1.1 河流生态系统第51-52页
  3.1.2 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第52-53页
 3.2 与生态相关的水文指数第53-55页
 3.3 种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5-56页
  3.3.1 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第55页
  3.3.2 生态适宜性理论第55-56页
 3.4 水文指数的选取第56-58页
 3.5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第58-60页
 3.6 降维方法的选取第60-61页
  3.6.1 方法比较第60页
  3.6.2 主变量筛选法第60-61页
 3.7 实证研究第61-69页
  3.7.1 水文测站的选取第62-63页
  3.7.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第63-67页
  3.7.3 生态环境需水检验第67-69页
 3.8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湿周法的改进和应用第70-88页
 4.1 概述第70-72页
  4.1.1 断面形状对突变点的影响第71-72页
 4.2 生态环境需水的概率分析第72-75页
  4.2.1 湿周法确定生态基流步骤第72-73页
  4.2.2 生态环境需水量概率分布研究第73-75页
 4.3 生态环境需水空间变异性研究第75-77页
  4.3.1 基本思路第75页
  4.3.2 方法步骤第75-77页
 4.4 生态环境需水相关因子分析第77-78页
 4.5 与水文指数法比较第78页
 4.6 实证研究第78-87页
  4.6.1 频率分析第79-81页
  4.6.2 空间变异性分析第81-84页
  4.6.3 生态基流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4.6.4 比较分析第85-87页
 4.7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2页
 5.1 主要研究成果第88-90页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0页
 5.3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研究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小波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微孔钻削在线实时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