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富铁与铜(金)矿床模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区域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工作方法 | 第18-23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3-28页 |
·地层 | 第23-24页 |
·构造与岩浆岩 | 第24-26页 |
·主要矿产 | 第26-28页 |
第3章 材玛矽卡岩型富铁矿床 | 第28-56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8-34页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34-39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2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2-49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49-54页 |
·材玛矽卡岩型富铁矿矿床模型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 第56-86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6-62页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62-69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69-75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75-81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81-84页 |
·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矿床模型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嘎拉勒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 第86-110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86-92页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92-100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6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06-108页 |
·嘎拉勒矽卡岩型铜金矿矿床模型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 | 第110-159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10-115页 |
·岩相学和矿相学特征 | 第115-129页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129-135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5-144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44-150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50-155页 |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矿床模型 | 第155-157页 |
·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7章 区域成矿模型与构造演化 | 第159-165页 |
·区域成矿模型 | 第159-160页 |
·典型矿床成矿作用背景 | 第160页 |
·典型矿床岩浆物质来源 | 第160-162页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基底特征 | 第162-163页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构造演化 | 第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5-168页 |
本论文采用的矿物英文代号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附录 | 第176-222页 |
个人简历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