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导论 | 第14-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20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7-18页 |
·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国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20-24页 |
·全球《21世纪议程》 | 第21页 |
·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系统(BPRS) | 第21-22页 |
·英国可持续性建设项目的评价(MFI) | 第22页 |
·澳大利亚建筑环境等级评估体系(NABERS) | 第22-23页 |
·中国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BEAM) | 第23-24页 |
·国际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第24页 |
·国内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4-31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与相关评价的关系 | 第28-29页 |
·国内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3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31-4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第31-36页 |
·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31-32页 |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和目标 | 第32页 |
·中国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涵义 | 第32-33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 第33-36页 |
·系统论(System) | 第36-38页 |
·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 第36-37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的系统特征 | 第37-38页 |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 | 第38-39页 |
·层次分析评价理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第39-41页 |
4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式及支撑体系 | 第41-53页 |
·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 第41-42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目标 | 第41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实施原则 | 第41-42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式 | 第42-46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分阶段评价 | 第42-43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体系 | 第43-46页 |
·可持续性住宅项目的支撑体系 | 第46-53页 |
·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支撑体系 | 第46页 |
·可持续性技术支撑体系 | 第46-51页 |
·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 第51-53页 |
5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87页 |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要素及主要内容 | 第53-59页 |
·经济发展层面 | 第53-55页 |
·社会发展层面 | 第55-56页 |
·环境发展层面 | 第56-58页 |
·技术发展层面 | 第58-59页 |
·管理发展层面 | 第5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59-61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9-60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60-6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61页 |
·评价指标及评价因素编码 | 第61-66页 |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的确立 | 第66-79页 |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第6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66页 |
·确定指标、因素及分因素的权重 | 第66-67页 |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 第67-79页 |
·评价因素基准确定 | 第79-87页 |
·评价等级及设立标准 | 第79-80页 |
·评价等级标准 | 第80-87页 |
6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及方法 | 第87-96页 |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 第87-9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87-88页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88-91页 |
·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开发(SHAS—Tool) | 第91-94页 |
·开发工具选择 | 第91-92页 |
·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功能 | 第92-94页 |
·评价系统的拓展应用 | 第94-96页 |
7 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应用研究 | 第96-124页 |
·南京市住宅开发现状概述 | 第96页 |
·南京市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案 | 第96-102页 |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96-97页 |
·调查数据的收集 | 第97-98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98-99页 |
·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结构模型 | 第99页 |
·评价结果 | 第99-102页 |
·南京市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2-110页 |
·参评住宅项目居住人群特征分析 | 第102-104页 |
·参评住宅项目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不同物业类型的比较分析 | 第106-107页 |
·居民最关心因素的分析评价 | 第107-110页 |
·典型住宅项目模拟评价 | 第110-124页 |
·明月港湾住宅项目概况 | 第110-111页 |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111页 |
·明月港湾住宅项目采用的主要成套建造技术 | 第111-112页 |
·住宅项目施工要求 | 第112页 |
·住宅质量保证期限 | 第112-113页 |
·住宅项目物业管理 | 第113页 |
·明月港湾住宅项目指标数据 | 第113-116页 |
·明月港湾住宅项目运行维护阶段性能模拟评价及结论 | 第116-124页 |
8 推进我国住宅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24-128页 |
·建立与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相适应的制度和部门体系 | 第124-125页 |
·加大宣传力度,确立住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地位 | 第124-125页 |
·建立与住宅可持续性评价工作相关的法规及制度体系 | 第125页 |
·加强综合管理力度,统一指导、监督和审查可持续评价工作 | 第125页 |
·加强研究,建立我国住宅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体系 | 第125-126页 |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 第125-126页 |
·注重指标体系的发展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 第126页 |
·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训系统和评价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 第126页 |
·加强宏观管理,建立与住宅项目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 第126-128页 |
·加强规划的导向性,集约高效、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 第126-127页 |
·积极推进住宅开发技术进步,实现住宅产业化 | 第127页 |
·制定配套的经济政策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附录一 | 第136-140页 |
附录二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