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次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论 | 第9-14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存量不足 | 第9-10页 |
2.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速增 | 第10-11页 |
3.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增量缓慢 | 第11页 |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三) 对现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第12页 |
(四)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二、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均衡的打破 | 第14-22页 |
(一) 基础设施投融资外部收益的根源 | 第14-16页 |
1. 规模经济 | 第14-15页 |
2. 外部性 | 第15页 |
3.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 第15-16页 |
4. 交易费用 | 第16页 |
(二) 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不均衡的原因 | 第16-19页 |
1. 投融资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 第17页 |
2. 投融资技术的改变 | 第17-18页 |
3. 投融资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第18页 |
4.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 第18-19页 |
(三)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 | 第19-22页 |
1.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行政垄断 | 第19-20页 |
2. 基础设施产权关系障碍 | 第20-21页 |
3. 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改革障碍 | 第21-22页 |
三、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变迁方式 | 第22-26页 |
(一)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制性制度变迁 | 第22页 |
(二) 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22-24页 |
(三) 基础设施投融资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24-26页 |
四、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 第26-32页 |
(一) 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26页 |
(二) 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变迁的“双轨制” | 第26-28页 |
(三)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为主体的市场化 | 第28-29页 |
(四) 基础设施投融资产权的制度变迁 | 第29-30页 |
(五) 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演进 | 第30-32页 |
五、基础设施投融资三层次管理体系 | 第32-45页 |
(一) 政府管理者:国资委 | 第32-35页 |
1. 国资委的性质 | 第32-34页 |
2. 国资委的功能与职责 | 第34-35页 |
(二) 基础设施经营公司 | 第35-40页 |
1. 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的性质 | 第35-36页 |
2. 组建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3. 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37-38页 |
4. 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的功能 | 第38-40页 |
(三)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公司 | 第40-45页 |
1. 组建项目建设公司的必要性 | 第40页 |
2. 项目建设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40-41页 |
3. 项目建设公司的功能定位 | 第41页 |
4. 项目公司的融资方式 | 第41-45页 |
六、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9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