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文献学论文--图书学论文

《洪范》诠释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引言第15-18页
第一章 汉代《洪范》诠释研究第18-38页
 第一节 本时期时代背景对《洪范》诠释的影响第18-19页
  一、经学的兴起与《洪范》诠释文献的产生第18页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洪范》诠释的风格第18-19页
 第二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文献概述第19-23页
 第三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特点第23-27页
  一、“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诠释风格第23-26页
  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诠释思想第26-27页
 第四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代表作—《洪范五行传》第27-38页
  一、《洪范五行传))的作者及其与《尚书大传))的关系第27-30页
  二、《洪范五行传》对五行学说的吸收与应用第30-38页
第二章 魏晋至隋唐《洪范》诠释研究第38-69页
 第一节 本时期时代背景对《洪范》诠释的影响第38-44页
  一、魏晋玄学与《洪范》诠释第38-41页
  二、南北朝佛学与《洪范》诠释第41-42页
  三、唐代经学的两端性与《洪范》诠释第42-44页
 第二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文献概述第44-46页
 第三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特点第46-56页
  一、魏晋南北朝《洪范》诠释特点第46-50页
   (一) 独立于玄学之外的《洪范》诠释第46-49页
   (二) 音、集解、义疏—新诠释体式的出现第49-50页
  二、隋唐《洪范》诠释特点第50-56页
   (一) 揭露“五行灾异”说荒谬性的《洪范》诠释第51-54页
   (二) 转变诠释视角的《洪范》诠释第54-56页
 第四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代表作第56-69页
  一、晋梅赜所上《孔传·洪范篇》第56-59页
  二、隋萧吉《五行大义》第59-64页
  三、唐孔颖达等《洪范正义》第64-69页
第三章 宋代《洪范》诠释研究第69-106页
 第一节 本时期时代背景对《洪范》诠释的影响第69-75页
  一、帝王的重视与《洪范》诠释文献的大量涌现第69-71页
  二、王安石变法与《洪范》诠释两派不同的凸显第71-73页
  三、理学与《洪范》诠释第73-75页
 第二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文献概述第75-78页
 第三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特点第78-89页
  一、反汉儒“五行灾异”说的《洪范》诠释第78-81页
  二、固守“五行灾异”说的《洪范》诠释第81-82页
  三、妄改经文的诠释风气第82-84页
  四、理学色彩浓厚的《洪范》诠释第84-89页
 第四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代表作第89-106页
  一、苏洵《洪范图论》第89-92页
  二、胡瑗《洪范口义》第92-96页
  三、王安石《洪范传》第96-101页
  四、曾巩《洪范传》第101-104页
  五、赵善湘《洪范统一》第104-106页
第四章 元明《洪范》诠释研究第106-125页
 第一节 本时期时代背景对《洪范》诠释的影响第106-108页
  一、蒙元统治与《洪范》诠释的低落第106-107页
  二、明朝统治与《洪范》诠释的复起第107-108页
 第二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文献概述第108-113页
 第三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特点第113-116页
  一、图、数化进一步增强的《洪范》诠释第113-115页
  二、反“洛书”之说与“五行灾异”思想的《洪范》诠释第115-116页
 第四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代表作第116-125页
  一、元胡一中《定正洪范集说》第116-120页
  二、明黄道周《洪范明义》第120-125页
第五章 清代《洪范》诠释研究第125-147页
 第一节 本时期时代背景对《洪范》诠释的影响第125-126页
 第二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文献概述第126-138页
 第三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特点第138-141页
  一、朴学化的《洪范》诠释第138页
  二、术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洪范》诠释第138-141页
 第四节 本时期《洪范》诠释代表作第141-147页
  一、胡渭《洪范正论》第141-142页
  二、潘士权《洪范补注》第142-147页
结束语第147-148页
附录第148-15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1-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6-15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核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及免疫发病机制探讨
下一篇:胃癌转移相关基因的优化筛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