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湿地与湿地生态过程 | 第13-16页 |
·湿地 | 第13-16页 |
·湿地生态过程 | 第16页 |
·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研究背景、思路与意义 | 第20-25页 |
·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研究区背景 | 第21-23页 |
·基本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 第25-34页 |
·湿地形成和发育的环境条件 | 第25-26页 |
·湿地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 第25页 |
·湿地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湿地水文条件 | 第26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分类 | 第26-31页 |
·湿地分类方法 | 第26-28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分类原则 | 第28-29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分类体系 | 第29-31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结构特征 | 第31-34页 |
·湿地的结构组成 | 第31页 |
·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湿地类型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物过程 | 第34-53页 |
·新生湿地的生物群落特征 | 第35-42页 |
·湿地植被区系分析 | 第35-36页 |
·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生态生物学特征 | 第36-37页 |
·微生物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分布与数量特征 | 第37-42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物过程——以芦苇湿地为例 | 第42-53页 |
·芦苇生态型的划分 | 第42-43页 |
·芦苇生物生长量动态 | 第43-49页 |
·芦苇凋落物生产与分解 | 第49-53页 |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化学过程 | 第53-90页 |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第54-66页 |
·新生湿地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全磷含量空间分异 | 第54-55页 |
·不同类型湿地有机质、氮磷的含量分布特征 | 第55-61页 |
·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氮磷含量的季节动态 | 第61-64页 |
·新生湿地土壤有机质与氮磷的相关分析 | 第64页 |
·滨海新生湿地土壤氮磷含量的环境评价 | 第64-66页 |
·典型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化学过程——以芦苇湿地为例 | 第66-90页 |
·芦苇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 第66-67页 |
·芦苇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季节动态 | 第67-73页 |
·芦苇对营养元素存留量动态 | 第73-76页 |
·芦苇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特征及年归还量 | 第76-79页 |
·芦苇凋落物的营养元素分解归还 | 第79-80页 |
·芦苇湿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储量 | 第80-82页 |
·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82-90页 |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水文环境变化及其生态响应 | 第90-100页 |
·湿地水文概况 | 第90-91页 |
·湿地水文环境主要变化 | 第91-96页 |
·黄河水沙流量减少 | 第91-94页 |
·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 | 第94-95页 |
·区内外河流污染加重 | 第95-96页 |
·人类活动强度和压力持续增加 | 第96页 |
·海平面上升 | 第96页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水文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96-100页 |
·湿地干涸,水质恶化 | 第96-97页 |
·新生湿地面积萎缩 | 第97-98页 |
·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 第98-99页 |
·湿地功能衰退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0-106页 |
·讨论 | 第100-103页 |
·结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有关论文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