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3 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4 本文的主要内容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黄土地区边坡坡面稳定性的自然环境背景 | 第11-17页 |
1.1 地质背景 | 第11-14页 |
1.1.1 黄土高原地质概况 | 第11-13页 |
1.1.2 黄土高原地貌概况 | 第13-14页 |
1.1.3 地层分布概况 | 第14页 |
1.2 气候背景 | 第14-17页 |
1.2.1 气温 | 第15页 |
1.2.2 降雨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黄土边坡坡面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31页 |
2.1 黄土边坡破坏类型和特点 | 第17-20页 |
2.1.1 黄土边坡变形 | 第17页 |
2.1.2 黄土边坡坡面破坏 | 第17-20页 |
2.2 坡面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20-31页 |
2.2.1 黄土的颗粒组成及物质成分 | 第20-21页 |
2.2.2 黄土的结构和构造 | 第21页 |
2.2.3 黄土的湿陷性 | 第21-22页 |
2.2.4 黄土的渗透性 | 第22-24页 |
2.2.5 黄土的崩解性 | 第24-26页 |
2.2.6 黄土的抗冲蚀性 | 第26-31页 |
第三章 黄土坡面稳定性的边坡形态因素分析 | 第31-43页 |
3.1 坡度的影响 | 第31-39页 |
3.1.1 泥沙运动力学分析 | 第33-36页 |
3.1.2 坡面流能量方程 | 第36-39页 |
3.2 坡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坡形的影响 | 第40-43页 |
第四章 黄土边坡坡面破坏的防治措施 | 第43-49页 |
4.1 边坡设计 | 第43-44页 |
4.1.1 坡角的优化设计 | 第43页 |
4.1.2 坡高的确定 | 第43-44页 |
4.1.3 平台的约束 | 第44页 |
4.2 工程防护 | 第44-45页 |
4.3 植物防护 | 第45-47页 |
4.3.1 适生植物的选择 | 第45页 |
4.3.2 传统植物防护 | 第45-46页 |
4.3.3 边坡喷播技术 | 第46-47页 |
4.3.4 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植物防护 | 第47页 |
4.4 排水措施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9-54页 |
5.1 铜黄公路所在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49-50页 |
5.2 铜黄公路 K105+790~950黄土高边坡坡面破坏的防治措施 | 第50-54页 |
5.2.1 合理的坡形设计 | 第50-53页 |
5.2.2 防护措施 | 第53页 |
5.2.3 排水措施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附图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