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乌兰浩特地区新构造运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17页 | 
|    ·工作安排 | 第17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9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基础地质概况 | 第20-29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2页 | 
|      ·地层 | 第22-26页 | 
|      ·岩浆岩 | 第26-28页 | 
|      ·构造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 第29-43页 | 
|    ·构造地貌 | 第29-35页 | 
|      ·阶地、夷平面与构造地貌 | 第29-35页 | 
|      ·阶地运动、夷平面的特点 | 第35页 | 
|    ·火山活动 | 第35-40页 | 
|    ·断裂活动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新构造运动的启动与时间 | 第43-51页 | 
|    ·布西夷平面的抬升及玄武岩的喷发特点 | 第43-45页 | 
|    ·阶地运动的特点 | 第45-51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年龄测定 | 第45-47页 | 
|      ·阶地抬升分析讨论 | 第47-51页 | 
| 第五章 新构造运动的阶段与形成机制 | 第51-63页 | 
|    ·本区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确定 | 第51页 | 
|    ·新构造运动的发展过程 | 第51-54页 | 
|    ·新构造运动的机制 | 第54-63页 | 
|      ·区域电磁学特征 | 第55-56页 | 
|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56-59页 | 
|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59页 | 
|      ·新构造运动的机制 | 第59-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