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前言第1-19页
 一、选题背景第15-16页
 二、论文结构第16-17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第一章 基本范畴与基础理论述评第19-49页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第19-22页
  一、工业第19页
  二、工业化第19-20页
  三、工业化道路第20页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第20-22页
  五、丘陵第22页
 第二节 基础理论述评第22-39页
  一、工业化理论第22-30页
  二、工业化道路理论第30-39页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第39-49页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关系第39-44页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第44-49页
第二章 四川丘区基本概况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思路第49-70页
 第一节 丘区地理范围、区域特征与经济特点第49-54页
  一、丘区的地理范围第49-50页
  二、丘区的区域特征第50-53页
  三、丘区的经济特点第53-54页
 第二节 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条件分析第54-63页
  一、优势分析第55-56页
  二、劣势分析第56-59页
  三、威胁分析第59-60页
  四、机会分析第60-63页
 第三节 丘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第63-70页
  一、科学确定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第63-64页
  二、合理利用并创新丘区新型工业化载体第64-66页
  三、丘区新型工业化可供选择的路径第66-70页
第三章 丘区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第70-104页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第70-74页
  一、生产要素禀赋论第71-72页
  二、动态平衡论第72-73页
  三、保持合理的部门结构论第73-74页
  四、部门发展不平衡中的平衡理论第74页
 第二节 产业配置模式探析第74-78页
  一、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模式第74-75页
  二、高差异-低成本领先型模式第75页
  三、混合发展模式第75-76页
  四、农业与工业互动模式第76页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模式第76-77页
  六、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模式第77页
  七、点轴与网络工业化模式第77-78页
 第三节 丘区产业结构现状第78-84页
  一、丘区三次产业结构第78-79页
  二、丘区农业结构第79-82页
  三、丘区工业结构第82-84页
  四、丘区第三次产业结构第84页
 第四节 丘区产业升级与优化第84-100页
  一、丘区产业调整与规划的原则第84-86页
  二、丘区产业升级与优化思路第86-100页
 第五节 丘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第100-104页
  一、丘区主导产业的选择第100-102页
  二、丘区主导产业培育的关键点第102-104页
第四章 四川丘区工业空间布局第104-127页
 第一节 工业空间布局模式、影响因素及原则第104-107页
  一、工业空间布局模式第104-105页
  二、工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第105-106页
  三、工业空间布局的原则第106-107页
 第二节 四川丘区工业空间布局模式第107-121页
  一、四川丘区空间状况第107-108页
  二、丘区空间布局模式第108-118页
  三、产业与空间协调模式第118-121页
 第三节 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第121-127页
  一、城乡工业化二元分割的基本特征第121-122页
  二、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第122-123页
  三、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第123-127页
第五章 四川丘区工业化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第127-145页
 第一节 人力资源理论第127-134页
  一、人力资源概念及特征第127-128页
  二、人力资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128-131页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第131-133页
  四、新型工业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第133-134页
 第二节 四川丘区人力资源现状第134-136页
  一、人力资源数量丰富第134-135页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第135-136页
  三、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完善第136页
 第三节 四川丘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第136-145页
  一、向种植业深度开发模式第136-137页
  二、向本地非农产业转移模式第137-138页
  三、劳动力输出——回流模式第138-145页
第六章 四川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技术进步第145-163页
 第一节 科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第145-151页
  一、现代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第145-146页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工业化的作用第146-147页
  三、科技进步对促进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功能第147-151页
 第二节 丘区科技发展现状第151-154页
  一、技术供求失衡第151-152页
  二、技术转化体系瘫痪第152-153页
  三、农村技术市场尚未启动第153页
  四、技术创新基础薄弱第153-154页
  五、科研体制存在问题第154页
 第三节 丘区技术进步的内涵第154-157页
  一、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第154-155页
  二、丘区技术创新内涵第155-157页
 第四节 丘区科技进步策略第157-163页
  一、丘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第157页
  二、丘区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第157页
  三、丘区技术发展的策略第157-163页
第七章 四川丘区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第163-184页
 第一节 循环经济理论第163-166页
  一、循环经济的兴起第163-164页
  二、循环经济特征第164-166页
 第二节 丘区工业化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第166-169页
  一、丘区资源承载力问题第166-168页
  二、丘区环境承载力问题第168-169页
 第三节 丘区循环经济探索第169-184页
  一、优化丘区资源利用第169-172页
  二、加强丘区生态建设第172-174页
  三、注重丘区环境保护第174-184页
附表第184-20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0-205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第205-206页
声明第206-207页
后记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战后军事干涉的理论分析
下一篇: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