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疫病的发展源流概述 | 第14-27页 |
1 疫病的定义 | 第14页 |
2 疫病名称的沿革 | 第14-16页 |
3 疫病的分类 | 第16-20页 |
·五行分类法 | 第16页 |
·病性分类法 | 第16-17页 |
·三焦分类法 | 第17-18页 |
·病证对应法 | 第18-19页 |
·病因分类法 | 第19-20页 |
·传染、流行程度分类法 | 第20页 |
4 中医疫病理论发展源流 | 第20-26页 |
·疫病理论创始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 | 第20-21页 |
·疫病理论成长提高阶段(宋金元时期) | 第21-22页 |
·疫病理论完善与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 第22-26页 |
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明清与疫病舌诊有关的医论、医话 | 第27-38页 |
1 从舌诊辨病位 | 第28-29页 |
2 从舌诊辨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疫病兼夹证的辨舌内容 | 第29页 |
·病性的寒、热、湿 | 第29-30页 |
3 舌诊指导治法用药 | 第30-33页 |
·舌诊在疫病下法上的应用 | 第30-32页 |
·舌诊在其它治法和用药上的应用 | 第32-33页 |
4 用舌诊辨真假症 | 第33-34页 |
5 舌苔与发展、预后 | 第34-35页 |
·舌诊与顺症发展 | 第34-35页 |
·舌诊与逆症发展 | 第35页 |
·舌诊与预后 | 第35页 |
6 “四诊合参”中舌诊的应用 | 第35-37页 |
7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第38-75页 |
研究一 明清疫病医案舌诊应用研究 | 第38-40页 |
1 资料来源 | 第38页 |
·明清病案范畴的确定 | 第38页 |
·疫病医案收录标准 | 第38页 |
·医案排除标准 | 第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8-39页 |
·文本转化、建立信息数据库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研究二 明清疫病医案的舌象统计结果 | 第40-75页 |
1 明清疫病医案中舌象的分布和特征 | 第40-52页 |
·舌诊在明清疫病医案中的出现率 | 第40-46页 |
·舌象信息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2 各类疫病的舌象特点 | 第52-55页 |
·各类疫病的命名 | 第52页 |
·各类疫病的分布情况 | 第52-53页 |
·各类疫病的舌象特点 | 第53-55页 |
3 舌象特征与治法的关系 | 第55-63页 |
·温热疫病案中舌象与治法的关系 | 第56-59页 |
·湿热疫病案中舌象与治法的关系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4 疫病用药特点和规律 | 第63-67页 |
·对药物类别统计结果和分析 | 第63-65页 |
·对20味高频药物(765频次)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第65-67页 |
5 舌象特征与用药的关系 | 第67-75页 |
·温热疫病案中舌象与用药的关系 | 第67-69页 |
·湿热疫病案中舌象与用药的关系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5-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