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33页 |
1 中西医病名对应 | 第8-10页 |
·癥瘕 | 第8-9页 |
·带下病 | 第9页 |
·妇人腹痛 | 第9-10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0-13页 |
·中医古籍理论论述 | 第10-11页 |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认识 | 第13页 |
3 中医药治疗 | 第13-25页 |
·内治法 | 第13-17页 |
·外治法 | 第17-20页 |
·针灸推拿 | 第20页 |
·综合疗法 | 第20-22页 |
·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 | 第22-25页 |
4 健康教育与预防 | 第25-26页 |
·疾病常识教育 | 第25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第25-26页 |
·生活方式宣教 | 第26页 |
5 小结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51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临床资料 | 第34-40页 |
1、一般资料 | 第34页 |
2、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3、纳入病例标准 | 第35页 |
4、排除病例标准 | 第35页 |
5、病情程度评分标准 | 第35-40页 |
疗效判定 | 第40-41页 |
1、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40页 |
2、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第40页 |
3、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40页 |
4、统计学方法 | 第40-41页 |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1、一般资料 | 第41页 |
2、有效性分析 | 第41-43页 |
3、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变化 | 第43-46页 |
讨论 | 第46-50页 |
1、导师陈艳教授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46页 |
2、盆痛宁方的立论依据 | 第46-47页 |
3、盆痛宁方的组方分析 | 第47-48页 |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
附表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