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摘要 | 第1-9页 |
| 1 序言 | 第9-19页 |
| 1.1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1.2 百色盆地古近系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1.3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17-19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6页 |
| 2.1 区域构造 | 第19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19-26页 |
| 3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26-36页 |
| 3.1 沉积体系类型 | 第26-27页 |
| 3.2 沉积体系特征 | 第27-35页 |
| 3.3 沉积相模式 | 第35-36页 |
| 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 第36-59页 |
| 4.1 界面标识及成因类型 | 第36-40页 |
| 4.1.1 层序界面 | 第36-39页 |
| 4.1.2 洪泛面 | 第39-40页 |
| 4.2 古近系层序地层划分 | 第40-42页 |
| 4.3 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 | 第42-55页 |
| 4.3.1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 第42-48页 |
| 4.3.2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 第48-52页 |
| 4.3.3 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 第52-53页 |
| 4.3.4 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 第53-55页 |
| 4.4 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 第55-57页 |
| 4.5 次级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 第57-59页 |
| 5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59-67页 |
| 5.1 SLSC1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 第59页 |
| 5.2 SLSC2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 第59-60页 |
| 5.3 SLSC3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 第60-61页 |
| 5.4 SLSC4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 第61-67页 |
| 6 长期旋回层序沉积动力学分析 | 第67-89页 |
| 6.1 各构造单元与层序发育的关系 | 第67-78页 |
| 6.1.1 Ⅰ级构造单元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67页 |
| 6.1.2 Ⅱ级构造单元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67-78页 |
| 6.2 层序叠加样式与构造沉降的关系 | 第78-86页 |
| 6.2.1 西部莲塘次级盆地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 第79页 |
| 6.2.2 东部田阳-田东次级盆地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 第79-86页 |
| 6.3 长期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分析 | 第86-89页 |
| 7 百色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89-96页 |
| 7.1 构造应力场简介 | 第89页 |
| 7.2 盆地构造样式及构造带模式 | 第89-91页 |
| 7.3 盆地演化阶段 | 第91-96页 |
| 8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 图版 | 第105-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附图 | 第111-138页 |